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例行故事:

5歲的妞妞在商場裡又哭又鬧,還掄起胳膊不停地打站在身邊的姥姥,一邊打一邊喊“你真討厭!你怎麼還不走!你快離開我家!”

妞妞想繼續在兒童樂園玩滑梯,姥姥說天快下雨了要回家了,妞妞不幹,哭著喊著要繼續玩,便出現上面的一幕。


我們上次說了“憤怒”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有人打我,我憤怒;有人罵我,我憤;,有人和我爭強玩具,我憤怒;

憤怒,是維護自我權益、安全、人身保障的最為原始的情緒表現之一。

so 情緒是很重要的哦


在我們瞭解憤怒這種情緒後,回看上述案例:妞妞不能繼續在兒童樂園玩耍,對讓其回家的姥姥進行打罵。

看似邏輯沒有問題,但卻充滿了不合理,你看出啥子來咯?

①不能繼續玩兒至於生氣嗎?

②生氣就可以打人嗎?

更深一步的思考

③妞妞是因為不能繼續玩耍生氣嗎?事實真相是什麼?

④是不是姥姥帶回家的時候用了什麼令妞妞憤怒的方式?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這樣繼續問下去,可能我們就會發現上面的事件描述的過於簡單,以至於我們會通過現象來根據自己的判斷進行評論。

吃瓜群眾一:孩子不樂意想繼續玩兒唄。

吃瓜群眾二:家大人慣的,一言不合就動手!

吃瓜群眾三:小女孩兒脾氣這麼爆!

吃瓜群眾四:公共場合也不管管孩子!


……過早的評論可能遠離事實真相。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孩子的情緒也同出一轍,憤怒只是他的期待並未達成的表現形式,因何憤怒,期待什麼,並非能夠通過對錶象的判斷就可以妄下結論。

無論事實真相如何(各種合理憤怒和不合理憤怒的處理請期待後續文章內容),我們都面臨著一個必須要處理的問題

憤怒,就可以打人嗎?


因為生氣,所以動手,似乎可以理解,

但反過來問“生氣就可以動手嗎?”,

進一步問“憤怒情緒就必然導致暴力行為嗎?”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顯然,我們可以理解憤怒的情緒,也可以理解憤怒後的暴力行為,但對於憤怒是否只能用暴力所表達,暴力是否可以解決憤怒,以及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解決暴力是有質疑的。


案例中的妞妞似乎將情緒上的“憤怒”和行為上的“暴力”畫上了等號,我見過很多孩子似乎都有相同的想法,例如: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我生氣了就可以打人!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如果我不打你你怎麼知道我生氣?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只要我打人就可以達到目的。


如果家長也反對暴力行為的話,家長們需要做的事情就變的很簡單了,就是隻要讓孩子明白——我理解你很憤怒,但我不贊同你打人的行為。


更受家長歡迎的問題時間

問題:如何做?

答案:直接告訴他,他打人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問題:如果他非常憤怒聽不下去呢?

答案:冷處理,家長可以暫時確認他在安全的情況下暫時遠離他,直到他的情緒逐漸穩定後再進行溝通。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問題:如果溝通無效怎麼辦?

答案:家長可以藉助懲罰措施了,無論是剝奪遊戲時間,還是羞恥圈都可以,重要的是懲罰一定要在溝通或者規則制定之後進行。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問題:有注意事項嗎?

答案:當然,我們對暴力行為的不讚許態度是有前提的,最基本的就是自身安全沒有受到威脅的前提,如果遇到壞人右拐或者傷害的話我們當然可以進行暴力行為,但需要衡量自己和對方的武力值,周邊環境,以及是否尚有更佳方案。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問題:情緒冷處理有範例嗎?

有請我們的形象代言人——小丸子和她麻麻的出場為我們演示經典“冷”處理方式。


處理典範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背景:️小丸子想變成熟,所以偷偷玩媽媽的包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麻麻發現後很生氣,對丸子的行為進行批評,丸子解釋,被麻麻進一步責罵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丸子覺得委屈和憤怒,憤然離家出走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麻麻選擇先讓丸子和自己冷靜一下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然後去找丸子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面對丸子的憤怒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動用策略(成年人der智慧)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通過對丸子貪吃的弱點進行食物誘導,讓丸子自動和解

育兒聖經——讓孩子與憤怒同行

給丸子機會說出事實的真相

知識點回顧

本期任務是,如何讓孩子意識到憤怒≠暴力

但在此之前,“不讓玩兒至於生氣嗎?”、“如何知道孩子生氣的真正的原因”以及“知道生氣原因後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處理生氣情緒”這些問題並沒有解決。

飯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下期我們討論下一個問題“不讓玩兒至於生氣噻?”

不知道的家長,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