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我們如今做的事,無上光榮

建軍節剛剛過去,我又去重刷了一遍《建軍大業》。

我本身是不太喜歡歷史題材的電影的,因為這都是歷史,都是事實,不可逆轉,不能篡改,所以會顯得頗為殘酷。

革命與犧牲是分不開的,《建黨偉業》裡五四運動時,學生代表在衝進東郊民巷之前說“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有不犧牲者,今中國變法、流血、犧牲自我輩始。”雖然犧牲是痛苦的,但沒人退縮過,不論是南昌起義還是長沙起義,又或是秋收起義和三河壩戰役,這些在史書上混著血和硝煙氣息的記載,都不會因為時間而變得的模糊,這些犧牲都不會消失不見。

我生在太平年代,未經歷過什麼戰亂紛爭,家國離散,但每次看這部電影,都彷彿穿越回了那個黑暗、動盪卻又充滿希望的年代。

是的,希望。

縱然前路漫漫,路上好像看不到明天似的黑暗,但他們始終堅信,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明天一定會到來。

《建軍大業》——我們如今做的事,無上光榮


“汪壽華同志,今天是你和四一二犧牲的三百位同志的七七忌日,我在此立下誓言,為實現我們共同的崇高理想,創建一個新中國,我周恩來將奮鬥終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南昌起義定於8月一日凌晨四點,三槍為記,口令,河山統一。”

“只要我活著,錢大鈞休想過三河壩。”

“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三營營長蔡晴川,我申請留下。”

“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團長孫樹成,願留守斷後。”

“政治指導員陳毅,留守斷後。”

“你們要留下性命,你們是新中國的希望。”

“這些被戰火洗禮過的靈魂,將同人民的命運融在一起。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上光榮。”

那個年代的人似乎都不怕死,縱使馬革裹屍,粉身碎骨,亦可戰無不勝,青山處處埋忠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似乎能詮釋那個年代無數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他們短暫又意義深刻的一生。他,他,他們,似乎早就存了念頭,山河破碎,要用這血肉之軀填這江山縫隙。

《建軍大業》——我們如今做的事,無上光榮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被時代浪潮卷攜著前進的青年們,不論是蔡晴川還是盧德銘,犧牲時僅僅二十幾歲,這是令人難過的,也是令人感動的。但幸而在那時的四萬萬人中,有無數的革命者不斷湧現。潤之、翔宇、希夷、誠齋,希賢......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

1927年9月1日秋收起義。

1927年10月建立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8年4月28日,井岡山勝利會師。

你聽那南昌起義的三聲槍響,你看那革命軍領口的紅巾與手臂上的白布,你看那革命黨人河山統一的決心與氣魄,你看那南昌城門上飄揚的紅色旗幟,你看那井岡山上的星星之火,已經燎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