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你欠我們一個安全


造車新勢力,你欠我們一個安全

今年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並不好過。補貼退坡搞得已經推出產品的企業個個愁眉不展,每臺車動輒好幾萬元的漲價著實影響銷量。這件事情還沒理出個頭緒,國際和國內兩大知名電動車品牌特斯拉和蔚來,卻又用自家產品各放了放火。而且蔚來放了還不止一把火,以至於現在都開始對ES8進行召回了。火是夠大,但帶給這個行業的非但不是溫暖,反而是陣陣寒意。

電動車容易起火,這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當前使用的電池技術就決定了,如果內部散熱效果不佳或者經受劇烈碰撞,電池本體非常容易自燃。再加上為了減重,很多車型都採用鋁合金車身,鋁合金材料在碰到明火時易燃。所以一旦電動車起火,鋁合金車身就成為了另一個起火點,那後果是相當可怕。


造車新勢力,你欠我們一個安全

在特斯拉Model S剛剛上市的時候,曾經有若干起碰撞後起火的報道。2012年5月26日,發生在深圳市的比亞迪E6出租車與另一車輛高速碰撞後起火,致三名乘客死亡的案例也彷彿就發生在昨天。

然而,時至今日,幾乎每個新勢力廠家在對外宣講的時候,一定會侃侃而談,介紹自己的電池多麼安全、做了多少次安全測試等等,可卻並沒有誰試圖認真地去解決這個問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勢力們總是喜歡以革命者的身份自居,總是聲稱自己以用戶為中心。但是,這些始終強調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的企業,居然連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問題都沒有解決。

反觀那些被認為陳腐守舊的傳統企業,倒是在安全問題上一步一個腳印。前一陣子奔馳在ESF 2019安全概念車首秀的活動上,就向我展示出了一幅他們自己繪製的安全方面的藍圖。這臺車上有著20多項安全創新:大到整體安全方面的思路、小到一些非常細節的零部件,這些大大小小的方面整合起來,為所有交通參與者提供了一個更加安全的交通環境。

造車新勢力,你欠我們一個安全

例如,這輛ESF 2019安全概念車具備L4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為了適應自動駕駛狀態,它的安全氣囊完全重新設計。為什麼呢?因為自動駕駛時,車內乘員狀態放鬆,坐姿不一定標準,傳統的安全帶和安全氣囊在發生碰撞時已經無法有效保護乘員的安全。造車新勢力們有哪個不說自己的車具有多麼高級的自動駕駛水平,可又有哪個說過為了實現這樣高水平的自動駕駛,在安全裝置上搞的配套性的研究和革新?


造車新勢力,你欠我們一個安全


ESF 2019的安全帶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具備可加熱功能。一方面可加熱安全帶能提升用戶的舒適度,更重要的是,在寒冷的冬季,安全帶加熱後,乘客更願意脫去厚重的外套,如此一來,安全帶就能夠更加緊密地貼合在乘客的身體上,以達到更加的保護效果。如果不是在安全方面做過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這樣的細節一定想不出來。這種在安全方面做到極致的態度,不正是新勢力們口口聲聲所追求的互聯網精神的體現嗎?

造車新勢力,你欠我們一個安全

另外一家以安全著稱的傳統車企沃爾沃,從1959年推出三點式安全帶開始,已經在安全方面積累了60年。從被動安全設施、到車身結構優化、再到主動安全設施及功能,無不體現出這家企業在重視安全、重視生命方面的態度。

在此,我並無意想幫傳統企業洗地,但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缺乏安全方面的積累是現實情況。或許可以從眼前的最緊迫的事情做起:那就是儘可能保證電池的安全、從而保證車內乘員的安全。坦白講,這非常具有難度,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才能解決最終問題。但只要願意在這個方面投入,就一定能看到效果。

電動化浪潮所帶來的,是進入汽車行業的門檻大大降低。但這並不意味著安全標準也隨之下降。恰恰相反,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人身安全理應越來越被重視才對。我們需要尊重新勢力們帶來的新思維,以及為這個行業所帶來的新鮮血液和競爭動力。但對待汽車的安全問題,絕不能像對待電腦和手機那樣。很多時候,一旦犯錯就沒有再次升級和補救的機會——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