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什麼?最簡單的解釋是沒有術語的解釋

經濟學是在面對有限資源時如何取捨的一門學問。

在希臘神話中最早的一代人生活無憂無慮,大地一年四季如春,人們極其長壽,也不生病,不用勞作就有無窮的果實和牛羊供人們享用,人們安居樂業,沒有戰爭貧窮和飢餓,這個時期在希臘神話中被稱為黃金時代。在黃金時代,是不需要什麼經濟學的,因為物質享之不盡用之不竭,所有的人都是消費者,沒有生產者,在這樣的時代,誰會操心經濟呢?

經濟學是什麼?最簡單的解釋是沒有術語的解釋

不過神話終歸是神話,在現實社會中,資源總是很有限的,而人的慾望卻總是無窮的,如何將有限的資源效用最大化導致了經濟學的產生。

最開始人是自給自足的,糧食自種自吃,衣服自織自穿,包括所有的工具也都自做,但當這個人覺得與其一個人既種地又織衣不如只種地然後用多餘的糧食換衣更划算時,分工和交換就誕生了,經濟學也就出現了。

種地產糧食,他是供給者,拿糧食換衣服穿,他是消費者。在最簡單的模型中,參加經濟活動的個體都有雙重身份,既是供給者又是消費者,但無論是作為供給者還是消費者,要想過得更滋潤,他都要好好盤算一番。

經濟學是什麼?最簡單的解釋是沒有術語的解釋

作為糧食的供給者,他需要好好盤算自己的成本。成本不僅僅包含明面上的糧食種子、製作的工具、勞作的時間等有形支出,還包含為生產糧食而放棄的生產其他物品的機會,這叫機會成本。機會成本雖然看不見,但有時候可能會遠遠大於顯性成本。

說有位鞋匠做的鞋很精美,一雙鞋可以換一袋糧食,這樣的鞋他一天能做五雙,但後來他厭倦了做鞋,改種糧了,一年下來收穫了五百袋糧,但你能說他種糧的成本僅僅只是買種子和種地嗎?

作為衣服的消費者,他需要好好盤算自己的需求強烈到什麼地步,一年要穿幾件,一件衣服到底值多少袋糧食,豐年和荒年又有什麼不同。

經濟學是什麼?最簡單的解釋是沒有術語的解釋

這些盤算說到底就是一種取捨,舍我所有換我所需,但怎麼換才划算那是很值得費思量的事情,也是經濟學的全部要義所在。

如果我們引入貨幣的概念,並把供給者的成本定義為賣價,消費者的需求定義為買價,則只有當賣價等於買價時交換才能達成,並且價格越高供給者越多,需求者越少。在市場運行中,對於同一物品,總會在特定的價格特定的供求數量上達成動態平衡,這個動態平衡是整個經濟學的基礎。

經濟學是什麼?最簡單的解釋是沒有術語的解釋

經濟學就是為了研究供求關係,經濟學專著裡常常會用畫曲線的方式來分析供求關係,其實沒那麼複雜,用我們先人的兩句話足以概括全部真相,第一句“物以稀為貴”,出自道家名篇《抱朴子》,第二句更有名,“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出自道家經典《道德經》。如果能深刻理解這兩句話,則經濟學並沒有什麼神秘和難懂之處,剩下的只是形式。那麼在經濟活動中到底有什麼樣具體的形式呢?咱們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