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防疫戰線的“先鋒”“堡壘”⑥

近期,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開展了第一批“防疫先鋒崗”“防疫排頭兵”評選活動,在全區推出了229個“防疫先鋒崗”和438名“防疫排頭兵”。為進一步樹立標杆、表揚先進,朝陽組工將推出系列報道,集中展示他們的典型事蹟。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亞運村街道“防疫先鋒崗”北辰東路社區防控崗和“防疫排頭兵”安慧里社區黨委書記彭立新。

防疫先鋒崗:

北辰東路社區防控崗

【特別策劃】防疫戰線的“先鋒”“堡壘”⑥

北辰東路社區轄區居民2095戶,常住人口5700人,具有老舊樓院多、流動人口多、商務樓宇多等特點,轄區內安慧北里小區出現確診病例,疫情聯防聯控難度相對較大。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在疫情防控的大考中努力答卷,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保障居民群眾生命安全。

堅持黨建引領 築牢疫情防控的社區防線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北辰東路社區黨委積極應對,行動迅速,第一時間建立防控工作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加強領導全面統籌社區的防疫工作。

【特別策劃】防疫戰線的“先鋒”“堡壘”⑥

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開展入戶排摸工作,確保不漏一家一戶,繪就了一張社區疫情防控圖。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後,社區居幹、物業工作人員、社區民警、在職黨員等輪流在社區門崗、卡點進行24小時值守,風雨無阻,築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在政策宣傳方面,通過懸掛橫幅、微信工作群和社區公眾號推送、小喇叭循環播放等多種渠道和手段宣傳防疫知識、社區防控動態,加強居民情緒疏導和健康教育,切實增強居民的自我防範意識和對疫情防控工作的配合度。

【特別策劃】防疫戰線的“先鋒”“堡壘”⑥

面對商務樓宇企業逐步復工帶來的防疫風險,北辰東路社區紀委配合街道“雙樓長”檢查組, 明確檢查清單、清晰檢查臺賬、嚴肅督責整改, 共同保障防疫政策的傳達、落實到位。

面對突發情況 科學精細管控防範疫情蔓

在2月7日北京市疫情新聞發佈會上,發佈了安慧北里小區有一新增確診病例的信息。北辰東路社區迅速啟動應急機制,在街道工委、辦事處的領導下,按照《北辰東路社區出現疫情小區防控方案》,多措並舉做好相關工作,力求有效遏制疫情擴散蔓延。

強化“敲門行動”,在前期全面入戶摸排的基礎上,每天對空戶進行兩輪巡查,同時增加二維碼線上登記和小區大門登記的信息比對和有效信息篩選,對重點區域返回人員同步進行健康指導,進行動態管理,隨時更新,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在前期進行封閉管理的基礎上,充實防控力量,強化小區出入口的日常管理,嚴格做好測量體溫、車輛登記、快遞引導、居民疏導等工作,並在小區門口緊急加裝攝像頭,提高小區的監控摸排能力。

【特別策劃】防疫戰線的“先鋒”“堡壘”⑥

加強環境整治,物業每天2次對小區進行全面消毒,加強整個小區環境衛生的清掃和整治,加大垃圾清運和垃圾桶的消毒,制定了密接人員生活垃圾清運工作方案,避免交叉汙染,從而最大限度地阻止病毒滋生,為防控工作提供環境保障。為避免居民產生恐慌情緒,社區在各樓門張貼溫馨提示,並定期組織召開由物業公司、樓門長、支部書記等參加的疫情通報會,做到信息公開。通過廣泛張貼宣傳海報、發放一封信、在社區微信公眾號刊發防控政策知識以及社區防控工作開展情況等形式,最大限度做好居民的情緒安撫工作,消減恐慌心理。

提供暖心服務 保障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隨著社區疫情防控手段不斷“升級”,嚴格的管控為居民帶來更為安心的保障,但日常生活不便又成了困擾居民的又一大難題。為此,社區黨委全面動員各種力量,提供各類暖心服務,保障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特別策劃】防疫戰線的“先鋒”“堡壘”⑥

為解決疫情期間居民買菜難的問題,社區與居家養老機構“明夷紅心”聯手,開設流動暖心菜點,保百姓菜糧供應問題。為解決老人剪髮難問題,組織志願者為行動不便或高齡老人開展“一對一”上門幫扶服務。社區黨委組織開展“紅色派單”行動,隔離居民可進行個性化“點單”,社區工作人員及時為其配送生活必需物資,讓居家隔離人員寬心暖心,做到既精準管控,又溫暖監督,有序、有情保障人民群眾正常生活。

防疫排頭兵:彭立新

安慧里社區黨委書記

彭立新所在的亞運村街道安慧里社區,社區規模大、人口多、構成複雜,疫情防控工作壓力很大。她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帶領黨員和群眾參與到這場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人民戰爭中。

把“責任”扛在肩上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份責任,首先就體現在入戶排查上。社區共有居民2570戶,出租戶達到675戶、佔到了1/4,外地返京人員有300多人。只有把每家每戶的情況弄清楚,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防控工作。第一輪排查是從大年三十開始的,在萬家團圓的時候,她率領在京的10名社工全體停休,放棄與家人的團聚,一戶一戶去敲門。過年期間很多家裡沒人,敲開門的也很恐慌,有的隔著防盜門、帶著護目鏡和她們說話,還有的乾脆不開門,甚至有居民抱怨說“現在疫情都這樣了,你們還敲什麼門啊?再來我就投訴你們!”第一輪排查沒有做透,下一步怎麼辦?怎麼能精準掌握每戶居民的情況?她和同事們反覆研究,決定採用網格化、地毯式的方法,開始第二輪摸排。先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初步摸排,建立臺賬;再由網格員分片包乾,對沒有聯繫上、情況不清楚的居民,“白天去敲門、晚上看亮燈”,實現了100%摸排。在此基礎上,還製作了一張“社區疫情排查圖”,用不同顏色進行標註,比如,藍色是沒有敲開門的,還要持續聯繫、鍥而不捨;黃色是返京人員,標上觀察日期,要做好居家觀察的服務和監督。這張圖就是疫情防控的“戰術圖”,該怎麼做工作,“一目瞭然”。

把“整合”放在突出位置

社區防控是一場人民戰爭,必須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調動起來。安慧里社區不是一個獨立小區,和其他兩個小區連在一起,人流車流多,管控難度大。作為一名老書記,她聯合其他兩個社區,把小門都封閉,只留三個大門,對車輛和人員進行檢查。隨著返京人員增多,工作量越來越大,僅僅依靠社工和物業,力量遠遠不夠。這時,她想到了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利用這個平臺,把轄區的幾十家單位都發動起來,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工事務所、鏈家門店等,同時把回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和志願者都組織起來,對管控壓力最大的北門,開展“馳援北門”行動,先後有近100名各類人員,分時段、分崗位參與北門值守,就像一場“接力賽”,一棒一棒傳下去,確保了小區24小時有人值守,讓居民感到了安全、踏實。

【特別策劃】防疫戰線的“先鋒”“堡壘”⑥

【特別策劃】防疫戰線的“先鋒”“堡壘”⑥

把“服務”放在心上

受疫情影響,大量返京人員、密接人員、獨居老人、殘疾人等群體的正常生活遇到困難。如何讓居家觀察人員安心宅在家、打通服務居民的“最後一米”,成為擺在彭立新面前的一個難題。有一個五口之家、老少三代從河南返京,老人便秘,兒子眼睛患病,孩子需要玩具和零食,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較大,快遞收發也比較多,但卻無法出門。針對這些情況,她建立了“社工包樓”制度,逐戶發放“兩書兩卡”,定期通過電話、微信、入戶等方式瞭解具體困難和生活需求,分類提供採買生活用品、購買藥品、收發快遞、倒垃圾等“微服務”,有效解決了居家觀察人員的後顧之憂。

她說,疫情之下,社區各方已經成為一個休慼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只有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才能人人享有、美美與共。疫情還沒結束,但是她堅信,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有了群眾的廣泛參與,一定能夠戰勝疫情,守護好共同的家園!

【特別策劃】防疫戰線的“先鋒”“堡壘”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