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我從來都沒有去過岳陽樓”

讀過《岳陽樓記》的都知道,范仲淹在其中把洞庭湖寫的讓人身臨其境,但我們所不知道的是,范仲淹一生並未去過洞庭湖,更不用說登上岳陽樓了。那《岳陽樓記》又是怎麼回事呢?

范仲淹:“我從來都沒有去過岳陽樓”

岳陽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無奈只能改嫁朱氏,因此改名為朱說。在他二十六歲時,終於中第,被授予官職,但卻因為他直言上諫慘遭貶黜。終於在慶曆三年時擔任要職—參知政事,於是在他的倡導下開始進行"慶曆新政"。歷史上,一般倡導新政的下場都不太好,比如商鞅,車裂而亡。這次同樣,新政僅僅維持不到兩年,便草草結束。原因和歷史上的其他新政一樣,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但這次新政卻為後來的王安石新政打下了基礎。新政無法開展,范仲淹只好自請離京,出任一些小官,《岳陽樓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所做。

范仲淹:“我從來都沒有去過岳陽樓”

蘇州火車站廣場范仲淹雕像


文章從何而來


慶曆六年,范仲淹出任鄧州知州,並在此創立了花洲書院,閒暇之餘到書院講學,使得鄧州文運大振。九月十五日,故交老友滕子京寄來信件,並和信件一起寄來一副《洞庭晚秋圖》。范仲淹看著這幅圖,靈感大作,寫下名篇《岳陽樓記》。看到這裡,不得不佩服范仲淹,僅憑一幅畫,就把洞庭湖景色描寫的一應俱全,使人身臨奇境,特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怎樣的一個境界。但其實,這篇文章,看似寫景,實則寫的是范仲淹的人生。

范仲淹:“我從來都沒有去過岳陽樓”

花洲學堂,范仲淹在此講學,始建於慶曆年間


先天下之憂而憂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縱觀范仲淹一生,確實一直在憂國憂民,無論是前期直言進諫,還是後期新政變法,都是為了國家和百姓著想。他也確實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歷朝歷代正是因為有范仲淹這種人物,所以中華文化才沒有出現斷層,中華文化才能傳承至今。

范仲淹:“我從來都沒有去過岳陽樓”

《岳陽樓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