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姜女哭長城”說說秦朝的重役


從“孟姜女哭長城”說說秦朝的重役

“孟姜女哭長城”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其他三個是《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當然這個故事有多個不同的版本,最流行的版本是說孟姜女的丈夫被秦始皇強徵召去修長城後被累死,孟姜女知道後,傷心欲絕,將萬里長城哭倒的故事。


從“孟姜女哭長城”說說秦朝的重役

中國古代役重於賦,夏、商兩代本就是奴隸制社會,勞役相當重。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就是因為窮竭民力,賦斂無度,才招致其統治的滅亡。西周的兵役又稱為軍賦,包括當兵和貢納物資兩個方面;力役則是一戶出一人,豐年“旬用三日”,也就是說十天中要有三天為國家服勞役,稍差的年份則“旬用二日”,只有遇到大饑荒,大瘟疫的年頭,才會免去力役。


從“孟姜女哭長城”說說秦朝的重役

春秋時期的戰爭多是小國之間的戰爭,或者說是局部戰爭,很少有大規模的滅國戰爭。戰國時期的戰爭,無論是從規模還是殘酷程度而言,相對於春秋時期,已經大大的加強,因此兵役和力役也而更加繁重。一個國家,特別是那些小國,有時甚至讓百姓全部從軍,都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秦國當時就遇到類似的矛盾:如果讓百姓種地,專心的發展農業生產,那麼戰場的兵員就會出現不足;如果讓百姓去當兵打仗,那麼田地就沒有人去耕種了,以至於出現了徠民的主張,即實行優惠的賦稅政策,以吸引鄰近的韓、趙、魏國的百姓到秦國來務農,而讓秦國人去服兵役,這樣就可以做到農與戰兩不誤。


從“孟姜女哭長城”說說秦朝的重役

秦統一全國後,為鞏固政權和滿足貴族的奢侈生活,勞役劇增。如大修從都城咸陽到燕、齊、吳、楚的馳道,修建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到咸陽的直道,即秦直道。又在雲貴地區修“五尺道”,造攀越五嶺的新道,開掘連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又徵召數十萬人修建阿房宮,數十萬人修建驪山陵,大規模修築長城,發兵攻打匈奴、百越,圍剿六國殘餘力量,秦始皇泰山封禪等。這些工程、戰事與巡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並直接導致了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