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伊朗自從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之後,就與美國徹底決裂,遭受數十年的制裁,從來沒有低頭。除了與美國關係緊張,伊朗和英國同樣處處針鋒相對,兩國之間的摩擦屢見不鮮。

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伊朗民眾燒燬英國國旗


去年7月,伊朗為報復英國扣押其油輪,以牙還牙,扣留了一艘英國油輪。再往前推,2011年11月,伊朗國內示威者衝擊了英國大使館;2007年發生的“英伊人質危機”中,伊朗扣留了十幾名涉嫌越界的英國海軍士兵。英國起初很強硬,隨後因輿論壓力而態度軟化,承諾“下不為例”,事情才得以解決。

多年來的“伊核”問題中,英國只是幫美國吶喊助威,為什麼屢屢被伊朗出手報復呢?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說起來,伊朗對英國的仇恨由來已久,兩國的積怨從200年前就開始了。

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伊朗卡扎爾王朝(1779年—1921年)


17世紀到19世紀,伊朗先後建立的幾個王朝疆域遼闊,中亞大片地區、如今的高加索都是伊朗的勢力範圍。但沙俄在19世紀強勢擴張,伊朗的疆土急劇萎縮,不得不求助於英國。

1801年,英國為保護其印度殖民地的利益,與伊朗簽署條約,只要伊朗不允許其他國家越境攻擊印度,英國願意為伊朗提供必要的軍事保護和資金援助。然而,1804年爆發的第一次俄伊戰爭中,伊朗軍隊一敗塗地,英國卻見死不救,還暗地裡和俄國交易,謀取利益。

1826年,第二次俄伊戰爭爆發,英國繼續隔岸觀火,再次拋棄了盟友。伊朗被迫割讓領土,屈服於沙俄。沙俄轉而慫恿伊朗向東搶佔今天的阿富汗地區,以“彌補”領土損失。伊朗出兵後,英國卻坐不住了,以印度殖民地的安全為由,用戰爭威脅伊朗退兵。背後的沙俄認慫了,不再支持伊朗軍隊,伊朗不得不撤軍。

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19世紀俄、英在中東的勢力範圍


到1857年,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擊敗沙俄之後,捎帶著入侵伊朗,迫使伊朗承認阿富汗獨立,從此英國和沙俄一樣,都在伊朗享有了特權。接下來英國誘騙伊朗卡扎爾王室,用條件苛刻的貸款控制了伊朗諸多要害部門,伊朗差不多淪為英、俄的殖民地,兩強國旁若無人地在伊朗劃分勢力範圍。

憤怒的伊朗知識分子階層和立憲派開始尋求德國的支持,國內派系林立。

伊朗立憲派發動革命、試圖趕走國外勢力的1909年,英、俄兩國卻聯合起來軍事幹涉,打算賴著不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5年,英國和沙俄擅自簽署了“君士坦丁堡協定”,意圖在戰後將伊朗割裂成兩塊。

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卡扎爾國王形象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1917年11月,英俄聯軍正在伊朗境內與土耳其作戰,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蘇俄宣佈退出一戰,變成了英國的敵人。隨後英國軍隊開始搶奪伊朗北部原屬沙俄的地區,勢力範圍延伸到了南高加索。

伊朗國內反英情緒高漲,要求英國撤軍,並廢止不平等協定。迫於國際輿論壓力,英國答應了部分條件,卻拒絕撤軍。

1918年10月,土耳其軍隊退出伊朗,英國失去了繼續在伊朗駐軍的藉口。但英國耍了個花招,串通伊朗親英首相簽署了“德黑蘭協定”,向伊朗派遣軍事、財政顧問團,並獲准為伊朗修建鐵路。這樣一來,英國獨享了在伊朗的利益。

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伊朗巴列維國王的王后


英國以宗主國自居,蠻橫阻止伊朗參加1919年的“巴黎和會”,伊朗國內的反英情緒達到高潮,連原本容忍英國的伊朗國王都看不下去了,親英的內閣被推翻。新成立的中立派內閣宣佈廢除所有英伊協定。

英國一不做二不休,決定動用伊朗最精銳的哥薩克師近衛團推翻新內閣和國王艾哈邁德·沙。因為掌控哥薩克師近衛團的上校禮薩·汗與英國關係密切,而且這支部隊裡有大量英國軍事顧問。

英國主使的政變在1921年2月囚禁了伊朗國王,又扶持了一個親英首相上臺,禮薩·汗被任命為伊朗武裝力量“大元帥”。不過,這一次英國人看走了眼。

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禮薩·汗和英國女王


禮薩·汗是個堅決的民族主義者,只是假意討好英國,一直想尋機奪權。幾個月後,禮薩·汗老實不客氣地趕走了親英首相,取而代之,併兼任伊朗武裝部隊總司令、陸軍大臣等職,一躍成為伊朗的實際元首。他一上臺就強行廢除了英伊軍事協定,趕走了英國駐軍。

但英國卻不能馬上與禮薩·汗翻臉,因為當時的蘇俄正在伊朗北部策動一個“吉朗共和國”獨立,涉及英國利益。英國不得不與伊朗合作,迫使蘇俄退卻。

1925年,禮薩·汗廢黜了伊朗卡扎爾王朝的末代國王,自己坐上了國王寶座。這就是伊朗最後一個王朝——巴列維王朝。禮薩·汗對英國和蘇俄的態度不偏不倚,並試圖引入另一個大國的力量制衡英、蘇在伊朗的影響力。英國大為不滿,開始策動伊朗南部的胡齊斯坦獨立,並扶持叛亂武裝。

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伊朗國王巴列維


禮薩·汗強硬鎮壓了叛亂,隨即奪回了英國把持的海關,廢除其在伊朗享有的商業特權和領事裁判權。雖然英國未能如願,但其培養的胡齊斯坦等分裂勢力擾亂伊朗將近百年。

為抗衡英、蘇兩國,禮薩·汗選擇了一戰後強勢復甦的德國,從德國獲取技術和資金等援助。但德國的納粹化逐漸引起了美、蘇等國的警惕,伊朗也無可避免地受到敵視。

1939年9月,二戰爆發後,伊朗宣佈保持中立。但其國內的德國顧問和僑民為數不少。兩年後蘇德戰爭打響,英國慫恿蘇聯出兵打擊伊朗。蘇聯未置可否,和英國一致要求伊朗立即驅逐德國人。禮薩·汗起初以“中立”為理由拒絕,但形勢嚴峻,最終還是把德國人遣送出境。

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70年代伊朗大學生


可是已經晚了。1941年8月,蘇聯和英國的軍隊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開進伊朗,僅用3天時間就擊潰了伊朗武裝力量。在英國的逼迫下,禮薩·汗宣佈退位,由太子巴列維繼承王位。下臺的禮薩·汗被英國放逐兩次,幾年後病死在南非。

這件事可以說是伊朗和英國關係的“死結”。儘管禮薩·汗獨裁伊朗多年,但伊朗遭受侵略、國王被放逐而死,國內民眾對英國的厭惡已經變為痛恨。

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前伊朗領袖霍梅尼


二戰期間,不但英國和蘇聯的軍隊重新回到了伊朗,美國為制約英、蘇,也派出軍隊駐紮伊朗。其中英國對巴列維王室的影響力最大,多年間,英國利用貨幣政策和糧食問題在伊朗巧取豪奪,賺得盆盈缽滿。

不甘受擺佈的巴列維國王希望藉助美國的力量排斥英國,美國提出確保伊朗的主權和獨立性,開始扶持巴列維王朝。

伊朗為什麼痛恨英國,看看英國對他們做了什麼

伊朗女性


二戰結束後,英國走向衰落,在伊朗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英國故伎重施,扶持伊朗境內的庫爾德、胡齊斯坦等分裂勢力,維護自己在伊朗的利益。伊朗只好更貼近美國,疏遠英國。1946年,伊朗和蘇聯的“阿塞拜疆危機”結束後,英、美、蘇三國駐軍互相督促,撤出了伊朗。

1951年,伊朗宣佈實施石油國有化,英國卻拒絕交還英波石油公司的經營權,兩國的官司打到了國際法院。迫於輿論壓力,英國最終於1952年敗訴,伊朗收回了石油公司。

此後伊朗和英國可謂井水不犯河水。但1979年伊朗與美國斷交後,成為多數西方國家共同的敵人。後來的國際問題上,英國對伊朗指手畫腳,仍以昔日的帝國自居,激起伊朗的“新仇舊恨”,以致兩國屢生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