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東坡先生留給我們值得回味的東西

讀完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這本書,讓人對蘇東坡感到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他的人格魅力讓人歎服,偉大之處竟然一時不知道從何說起,唯有抱以發自內心敬佩的微笑。

《蘇東坡傳》|那些東坡先生留給我們值得回味的東西

蘇東坡,又名蘇軾,字子瞻、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四川眉山鎮人(生於1036~卒於1101年),北宋著名詩人,集書、畫、佛家、道家、養生術、建築水利等造詣於一身,曾是當朝皇太后眼中的紅人,也一直被奸佞朝臣視為眼中釘。

他一生瀟灑豁達,又懷有一顆報效國家的仁義之心,奈何時勢弄人,雖然命運多舛, 但他特有坦蕩情懷卻書寫了別樣的人生經歷。

首先要源於他獨特人格的形成,而最初父輩對他的人生啟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祖父雖目不識丁,但人品不凡,思想開通質樸自然,胸襟開闊。

父親蘇洵二十七歲開始發奮讀書,後來科舉考試落地,在倆兒子的感染下重燃信心,後來文采竟然不屬於他兩個兒子——蘇東坡和蘇子由。他父子三人之所以被世人稱為“三蘇”,果然名不虛傳。

在他姐姐出嫁後被豪門程家虐待而死,父親對親家所做出的表現,認為跟強盜沒有兩樣,不光是內心強烈憤慨那麼簡單,在他有生之年堅決不得來往,這也一樣影響到了蘇東坡。

就連蘇東坡的母親,也在他孩童時用範滂的事例鼓勵他要做一個像範滂一樣勇敢無畏的賢孝之人。

家人對他的影響自不多言,然而從小環境的影響也給蘇東坡增添了一樣不可多得的才能,那就是梅州人特有的雄辯口才和“難治”,正如蘇東坡所說,“眉州之民難治,非難治也,非官不知如何治之耳。”

而蘇東坡的好口才,這一點在他為官執政期間,應對王安石陣營的那些奸佞小人,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想象他操著一口婉轉的四川話,在朝堂上對那些蠅營狗苟之人是口舌如簧,遊刃有餘。

《蘇東坡傳》|那些東坡先生留給我們值得回味的東西

正是特殊的人生性格造就了他非凡的人生價值觀,蘇東坡一輩子以筆買禍,豁達不羈。

如他所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字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

在他貶謫黃州時,對當地百姓因貧窮而殺死嬰兒的情況,很是感到驚恐,所以有了給太守朱壽昌寫信反對殺嬰惡俗的第一份有人道關懷的信件。

在王安石新法的推行下,使百姓債務高築,流離失所,不敢回鄉,導致朝廷的貸款成了死賬,為了改善局面,多次給皇太后上書,求寬免平民的債務。

再有,章惇是蘇東坡官宦時期的最大死敵,也是他的同鄉,但他處處為難蘇東坡,後來章惇被放逐,他兒子又是蘇東坡的門生之一,擔心蘇東坡往後報復,而蘇東坡既往不咎給他的兒子寫信給予寬慰,可見他的度量有多大。

而這三件事後來成了蘇東坡三大人道精神的體現,讓後人讚歎不已。

於外,能體現他士大夫的執政為民,剛正不阿,於內,能攜三五好友,縱情於詩酒美景的快意人生,從不計較得失成敗,而此種境界在當時也只有蘇東坡才有吧。

《蘇東坡傳》|那些東坡先生留給我們值得回味的東西

蘇東坡的人生之樂在有好酒喝,有美景賞,有好友陪時,他給天下寫的四大精品:《念奴嬌——赤壁懷古》,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這些絕世美文,都曾有仇家因羨慕嫉妒恨,想把他關入監獄的說法,這樣說不是沒有道理。

他的詩詞講究節奏和韻律,像赤壁夜遊這首詩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此種情懷可謂波瀾壯闊,不可一世。

在蘇東坡任翰林學士期間,擬過八百道聖旨,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言辭簡練明確,而聖旨的文字要引經據典,富有例證,這類文字對蘇東坡來說,可謂輕而易舉從來不用查書。

也正是自己的文字詩詞,也給他的政治生涯帶來的諸多煩惱,奸佞朝臣用摳字眼的方式,對他的信件文字進行歪曲和是非捏造,讓他不停地貶謫,幾近顛沛流離而浪跡天涯。

他並沒有為此而心灰意冷,所到之處很快就能和官民打成一片,在黃州時修黃樓,在蘇州時西湖修蘇堤。 就拿蘇堤來說,歷來蘇堤春曉,現如今已被列西湖十景之一,每到春日,楊柳夾岸,湖波如鏡,月沉西山之時,清風徐來,令人勾魂銷魄,自然讓人想起蘇東坡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

做為地方官,他執政為民,帶領民眾疏浚運河水利,解決百姓的生活用水問題,在天災水患期間,收養遺孤救助百姓,他多次的貶謫流放,所到之處百姓官員夾道歡迎,離開之時都會讓人們不忘對他感恩戴德,百姓越是歡呼讚揚他,在當權派的心中就更加的憎恨他。

雖然官場黑暗讓他不能儘可能的施展抱負,但他在日常的平淡生活裡,總是用他達觀的人生態度品味生活,他修煉瑜伽追求養生之道,自釀桂酒,研究美食,用心平氣和的平衡心態調生養性。

《蘇東坡傳》|那些東坡先生留給我們值得回味的東西

不得不說這種源於他高尚道德的浩然之氣,不可抑制至大至剛的強大人格,以及在不斷的追求正義和求善的過程中,無畏天地,即使到他生命的終結之時,也已然放下了所有顧慮,不求往生,但求順其自然,這就是他的處世態度。

東坡已死,但他留給我們的不光是他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還有他一身正氣下的豁達精神,而這才是真正萬古不朽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