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活著》

扎一架藤蘿秋幹,在輕揚扉頁中,沾一曲古墨幽香,領略書中寫意山水風塵。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個人,倘若不經常思考活著的意義,當有一天你躺在搖椅上的時候,除了臉上刻著歲月的痕跡,拖著佝僂的身軀,還能留下點什麼?

人為什麼而活著?

為了夢想?為了踏遍世界的每一片土地?為了告訴這個世界我來過?你的答案是什麼?

如果你渴望一次熱淚盈眶的旅程,一場或昂揚或悲憤的青春,一段同甘共苦、風雨同行的記憶,請靜靜地讀一讀這部小說,它會教你如何珍惜身邊的一切,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餘華在聽了這首歌后創作了《活著》,他說:“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老黑奴就有這樣的高尚。中國有許多高尚的老黑奴,生活在邊緣,依然好好地活著


生命的意義——《活著》


  • 幡然醒悟,家還在

福貴,在地主家出生的紈絝子弟,嗜賭如命,敗光了所有的家產,父親被氣死,妻子一怒之下回了孃家。一夜之間,從家纏萬貫到一無所有,從大少爺淪為窮百姓,命運就是喜歡開大多數人的玩笑,殘酷而無情,悲劇也就從此開始。讀到此處,只覺得福貴罪有應得,沒有太多的同情,同時也感慨舊中國環境下的地主與百姓生活差異太大。窮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作,地主階級卻坐享其成,滋養了一批墮落而平庸的 "富二代"。

開篇鋪墊不多,情節卻不斷地轉折起伏。原以為墮落的福貴或許只能流浪天涯, 但是他的妻子卻沒有放棄這個家,沒有選擇逃避。她帶著她在孃家生下的女兒主動地回來了,回到了那個早已破爛不堪、窮困潦倒的家。

家,在當時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顯得尤為珍貴。這也是文章第一處感人的地方——家人就是活著唯一的理由。

福貴在前部分的描述中,無疑是一個失敗到讓人唾棄的男人,而妻子的默默無聞和任勞任怨卻讓讀者覺得心頭一暖。作為舊時代中國女性的代表,她用不離不棄證明了婚姻的誓言,家庭的責任以及對於丈夫的忠貞。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不過是無奈、認命之舉,也印證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落後觀念。我反倒比較傾向於前一種描述,因為這會讓這部小說增添些許溫暖。

  • 悲劇不斷,平淡是福

活著,就得操心柴米油鹽醬醋茶,就得生老病死。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誰也回答不了。

福貴的一生可謂坎坷不斷,意外連連。為老孃買藥,卻被國民黨抓了壯丁;九死一生,顛沛返家,卻錯過母親最後一面。皮影為生,卻趕上動盪的社會不斷經歷著苦難。十二歲的兒子因給縣長夫人獻血,被黑心醫生抽血過多而死;妻子患病不能幹活,整日只能躺在床上,女兒鳳霞長大後嫁給城裡的二喜因難產而死,女婿幹活時被水泥板夾死,就連外孫也因為吃多了豆子被撐死……

倘若劇情就只是這樣的一連串悲劇接連發生,難免讓讀者感到極度的壓抑。作者高明之處就在於

字裡行間穿插著生活的點滴溫情,讀來似冬日陽光般溫暖。

兒子喜歡羊,每天上學放學都先跑著去摘一把草餵羊,經常撫摸它,跟它說話,還天真地告訴父親:這隻羊,我要一直養著!就這樣一個善良淳樸的孩子,最後卻因抽血過多而死,可愛的形象與不公的命運形成了極大的反差,讓人難受得無以復加。

意外變成啞巴的女兒二喜從小就懂事,每天到地裡幹活,把讀書的機會讓給弟弟。因家裡實在貧苦,兩次被送走,自己卻兩次偷偷地跑回家。一次次的淚水訴求著不捨與難過,不能說話就只能用眼神乞求父親,最後終於感動福貴,同意把她留在了家。等到長大成人,找到了不錯的歸宿,過上了兩年幸福美滿的日子,讓人讀來由衷地為她、也為她的父母感到幸福,已經不敢想象這個家此時還能經受怎樣的打擊和意外。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不等任何人做好準備,女兒在分娩那天失血過多,最終搶救無效去世了。

作品中,不幸的人還有太多太多,福貴的父母,龍二,戰友,縣長……每一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性格,也都遭受著社會的苦難。

生命的意義——《活著》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


生命的意義——《活著》

葛優飾演的福貴


  • 百姓不過是社會的縮影

任何百姓經歷的苦難,與當時的社會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也是文學作品最為重要的價值所在。

福貴的經歷反映了那段國民黨抓壯丁的歷史,以及給貧苦百姓造成的巨大傷害。多少人因此變得家破人亡,無從知曉。其次,在舊中國嚴重的官僚主義籠罩下,福貴的兒子被黑心醫生抽血過多害死。生命的不平等以及權力的濫用,警醒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應該思考,難道無辜的生命就應該奉獻給"高貴"的人?

最後,小說結尾處借女兒二喜的難產而死,反映了文革時期紅衛兵批鬥知識分子的盲目與殘酷。如果文革時期的憤青只是喊喊標語,砸砸文物,但也顯得沒那麼深刻。然而在這部作品中,他們不僅批鬥真正有技術有學識的醫生,還毫無經驗地盲目上崗,當出現醫療事故時才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一條鮮活的生命,一位本可以存活的母親,因此逝去,丟下了無依無靠的父母,剛降臨的孩子和殘疾的丈夫。可憐的二喜強烈地衝擊著我們對於那個時代的認識,我們不願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但這部作品卻直接將它呈現在我們面前。文革時期給貧苦百姓帶來的更加沉重的傷害,展現的如此淋漓盡致。

從呱呱墜地那一天起,我們每天或幸福、或不幸地活著,日曆一頁一頁地撕掉,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活著是一種理所應當的狀態,而思考活著的意義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總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但是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是接連不斷的幸福與不幸,猛烈地衝擊著我的神經。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麼這部作品一次次地將溫情撕碎,將殘存的美好毫無情面的摧毀,足以帶給讀者強烈的衝擊與冷靜的思考。

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生命的意義——《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