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推行註冊制,攪動中國股市的“鯰魚”

創業板推行註冊制,攪動中國股市的“鯰魚”

作者 | 格隆匯 壽司英雄

來源 | 格隆匯APP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意味著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大幕拉開。





中國的金融市場已經相對理性

深化改革大勢所趨


自中國1990年上交所和1991年深交所成立以來,中國的股民苦“莊”久矣,一買就跌,一賣就漲似乎成為了常態,股吧之處的罵聲無不與“莊家”有關,許多投資者一直渴望T+0的出臺,或者學習美股港股不設置漲跌幅,但是呢金融改革往往是分階段的,這跟金融市場與市場信息息息相關,且看分解。


金融市場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無效市場,弱式有效市場,半強式有效市場和強式有效市場。


市場信息分為三種信息,歷史信息、公開信息,非公開信息(也就是俗稱的內幕)。


第一階段,無效市場,股價並不反映歷史信息、公開信息、非公開信息,股票的價格是隨機遊走的,可能存在一定的規律,這就是大家所說通過技術分析、走勢分析能夠盈利的時代,也是“莊股”遍地的時代。


第二階段,弱式有效市場,股價則是已經反映了歷史信息,通過技術分析已經是不可行的,因為歷史的價格、歷史的走勢、歷史的規律已然全部反映在股價之中,這個時候你必須充分利用市場現行的公開信息對企業進行剖析才能賺取收益,也就是大家總說的基本面。


第三階段,半強式有效市場,股價則是已經反映了歷史信息、當前的市場公開信息,意味著你必須獲取到內幕消息,才能先人一步進行獲利。


第四階段,強式有效市場,股價已經充分反映了歷史信息、公開和非公開信息,不管你如何利用何種信息分析,最終都是徒勞無功。但由於交易成本始終存在,市場溝通永遠空間差、時間差,因此強式有效市場是不可能存在,跟烏托邦的國度一個性質。


那麼中國現在到底處在什麼階段?


我們回顧一下近年來的行情和基金一哥。


把鏡頭拉回2014年底,受券商等藍籌板塊大漲鼓舞,對2015年資本市場的樂觀預期撲面而來,如“慢牛正在崛起”……在行情最為火熱的2015年上半年,“萬點論”一時間“一呼百應”。


曾在畢馬威擔任審計員的任澤松2011年4月加入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擔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在2012年12月起任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基金經理。


任澤松投資風格鮮明,偏好中小盤成長股,認為A股格局是成長股當家。他曾說,“中國未來最有希望的公司一定是在創業板中產生的。歷史上三年翻五倍、十倍的優秀成長股,從來不便宜,估值沒有下過30。當你真正覺得便宜可以買的時候,便是這個公司市值到頭的時候。”


隨後的2014年、2015年,任澤松均鍾情創業板,而且持股集中度高。2014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年內漲幅為57.29%。2015年,其管理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混合、中郵核心競爭力混合全年回報率分別為106.41%、100.96%,在20只業績翻倍的主動管理型偏股基金中搶佔兩席。


到了2017年,玩法似乎生變,以白馬股為代表的大盤藍籌股走勢節節攀升,而以高成長小盤股為代表的創業板則節節失利。曾經的基金一哥任澤松接連“踩雷”樂視網、爾康製藥、宣亞國際,飽受爭議。最終在2018年正式離職中郵基金。


而冠軍的寶座就在那裡,總有舊人走,總有新人來。


1998年,陳光明從上海交通大學工學碩士畢業,進入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業務總部(公司前身)擔任研究員,成為國內最早的職業投資人之一。從最初的研究員到投資經理,陳光明見證了市場的漲跌起伏,他從

樸素的思想出發,主動選擇了一條以基本面研究為基礎、分散化投資的投資方法,成為A股市場中價值投資的最初實踐者之一。他曾說,“作為機構投資者,我們非常希望分享上市公司的利潤和成長,而不是通過市場博弈投機賺錢。”


2017年A股結構性行情,陳光明的東方紅睿華滬港深混合基金以67.91%的復權淨值增長率取得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年度冠軍,同時在主動權益類基金前十名中,東方紅系列基金佔據6個席位。2017年東方紅系列1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復權淨值增長率高達51.36%。


然而2018年,伴隨著市場震盪反覆磨底,消費類股票也出現相當程度的回調。而消費白馬股的大幅度下挫,使得重倉該類股票的東方紅資管系列產品遭受了“打擊”,其旗下權益類產品年內回報幾乎全線為負。


轉眼間,時間到了2019年,表現最好的是劉格菘管理的廣發雙擎升級,2019年淨值增長率達121.69%,位列二、三位的也是由劉格菘管理的廣發創新升級和廣發多元新興,淨值增長率達110.37%和106.58%。


正如三國魏人李康《命運論》中的一句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重配科技、業績遙遙領先的劉格菘,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有些人讚揚他投資水平高,早早就預判到科技行情並做了重倉佈局;也有很多人非議他風格激進,在牛市中能博得非常好的收益,但在熊市的防守能力很弱;更有一些人到處百科他的從業經歷,抨擊其身上帶著早年“中郵”的因子——賭性太強。


劉格菘曾在採訪中透露自己的分析方式,“我自己有一個行業比較框架,涵蓋從宏觀、中觀、微觀的研究模型。A股有28個行業,我把這些行業分成三大類資產。


第一類是週期類資產,如金融、地產、基礎化工、有色建材等,他們受宏觀經濟、產業政策、行業供需影響非常大,需要跟蹤很多的數據,包括月度、周度的高頻數據,屬於偏宏觀層面的數據驅動研究。


第二類是大消費行業,這類資產的特徵是供需格局比較穩定,需求相對穩定。行業景氣是驅動行業需求的主要原因,宏觀政策層面對行業需求影響偏弱一些,週期會長一些。這個鏈條是偏中觀層面的行業景氣度研究。


第三類是科技類行業,如計算機、電子、通訊、傳媒、軍工、創新藥等,科技類行業的研究需要滲透到行業裡面。"


從這三個近五年來金融市場的靈魂人物來看,我們會發現一個變化,從2015年的預期,到2017年的基本面,再到2019年的基本面+預期。說明中國的金融市場仍然能通過基本面分析獲取超額收益,而這個預期有政府渠道的政策,有人類社會發展的社會需要,甚至有線下的投資調研活動,我們可以稱之為假性“非公開”,因為這類信息集中在特定的群體,通過社會關係層層向外滲透。因此結合這個現象與上面的概念,我們不難看出,

中國的金融市場正介於弱式和半強式有效市場之間,可以說是第2.5個階段。


但這裡說的只是主流趨勢,並不排除個別的股票仍然可以通過歷史信息獲取超額收益,畢竟金融市場那麼大,畢竟人的複雜性決定了金融市場的複雜性。此外經常怪“莊”的朋友,在2020年的今天,或許要真正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手中的股票,打鐵還需自身硬,再也不能“關燈下面吃個飽”。


那麼中國金融市場已然進入了第2.5個階段,處於相對理性的階段,投資多元化、金融多樣性、融資門檻降低的市場需求以及公司制度的日新月異,使得中國證券市場的深化改革勢必日益提上行程。




創業板註冊制的背後是,

國人虧了黃金十年


關於註冊制度,我並不想針對定義再進行剖析,更希望通過實際的例子來體現重要性。


不知大家是否有發現,中國當下的核心資產,往往都不在中國證券市場,比如港股的騰訊、阿里、小米,比如美股的阿里、京東。而中國由於有外匯管制,通常國內的投資者很難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投資核心資產,只能藉助港股通、基金、ETF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人通過金融市場從中國30年改革開放與萬物互聯的時代中受益。


過去的遺憾已經鑄成無法改變,那麼未來,我們是否還要錯過下一批?人生又有多少個十年可以浪費?


2017年,香港交易所也引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和香港可作第二上市地,最直接受益的便是小米的上市和阿里迴歸的七年之癢。


港交所的CEO李小加在“2018亞布力青年論壇第四屆創新年會”上的演講《港交所大變革》中說到,過去5年,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這個市場的貨源基本上還是傳統經濟,而一直無法吸引到足夠的新經濟,其中有一系列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因為前些年我們對互聯網經濟還不瞭解


“為什麼馬雲的支付寶、微信的財富通能夠發展起來?最重要的是他們做了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就是把2000多公里外互相不認識的人做生意的兩大問題解決了,一個是信用、一個是支付。這些新經濟公司把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連通了,推動了中國的發展。


說到同股不同權,實際上大家一直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錢決定了公司未來的發展。傳統經濟都是這樣,誰放的錢多誰就主事,誰就是大股東。既然沒有放那麼多錢在公司裡,那你就不可能是這家公司大股東,也不可能由你來決定事情。大家的共同認識是,錢是未來公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但是在新經濟中,我們終於徹底地認識到,錢並不是很多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人才、主意、思想、方法等等這些無形資產越來越成為很多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可是在資本市場和股權結構治理機制中,從來沒有一種方式能夠給這些公司發展的核心動力提供位置,因此市場上找到了這樣一種制度設計。


美國市場是允許同股不同權的,但是其他很多市場目前還不允許。在這個問題上,5年前香港有類似的經歷,本來想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離開了。


我們經過很長時間的諮詢、改革,經過全市場幾年的共同努力,今天終於完成了上市規則的改革。我們改了三件事:第一是同股不同權;第二,允許生物科技公司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上市;第三是已經在英美上市的大中華,可來香港作第二上市。”


因此,深化金融改革,是將那些漂泊在海外的核心資產迎回孃家的最好方式,不用再拆VIE架構,不用再回避同股不同權,不用再擔心短期的虧損進行會計政策的變更。讓國人真正能夠從國家的發展中從金融市場的交易中切切實實的受益,將公司的好壞評判重新交予市場,在未來迎接新的阿里、騰訊,當然隨之而來的也會有瑞幸、樂視。



漲跌幅限制由10%提高到20%,

是狼來了,還是羊來了?


在本輪的註冊制試點中,漲跌幅的改革吸引了足夠多的眼球。


據報道稱,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後,新上市企業上市前五日不設漲跌幅,之後漲跌幅限制從目前的10%調整為20%。


這裡再回顧一下有效市場概念,其實還隱藏還有三個條件:


(1)投資者都利用可獲得的信息力圖獲得更高的報酬;


(2)證券市場對新的市場信息的反應迅速而準確,證券價格能完全反應全部信息;


(3)市場競爭使證券價格從舊的均衡過渡到新的均衡,而與新信息相應的價格變動是相互獨立的或隨機的。


其中第二個條件意味著,股價能夠充分反映市場所處階段的所有信息,因此不合理的價格將被很快消除,時間差是不應該存在的,而以往10%的漲跌幅設計,反而使得股價反應的時間差被技術性的拉長。


隨著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這種人為限制的弊端會逐漸被顯現出來,金融市場資金的使用效率被降低,價格不能合理迅速的反映,甚至嚴重影響到了我等小散戶的睡眠質量、工作質量甚至情感狀態。說誇張一點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高效發展。因此逐漸取消漲跌限制,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在文章的最後,也許有人在思考這是危還是機?或許這還取決你是持槍的獵人還是待宰羔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