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與司馬錯的王業策略之爭,孰高孰低?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國出兵攻苴國,苴侯不敵逃往巴國,並求救於秦。秦惠文王想借此伐蜀,因蜀道難,韓國又來找茬,猶豫不決。於是問計於群臣,相國張儀與司馬錯爆發了一場大辯論,我們一起來欣賞下。

張儀與司馬錯的王業策略之爭,孰高孰低?

蜀道難


巴、蜀相攻擊,俱告急於秦。秦惠王欲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猶豫未能決。司馬錯請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遠矣!”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論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秦王為何猶疑不決,主要就是在於伐蜀還是攻韓的效益能最大化,畢竟大家都是理性生意人。此時雙方辯手正式登場:

張儀與司馬錯的王業策略之爭,孰高孰低?

秦惠文王(影視形象)


一、攻韓派,以相國張儀為首:

張儀與司馬錯的王業策略之爭,孰高孰低?

張儀(影視形象)


1、安撫好左鄰右舍,解決後顧之憂(親魏,善楚)

2、出兵韓國三川郡,攻下新城和宜陽,再兵臨二週(東西周二國)城下

3、佔據九鼎,獲得天下臣民地圖與戶籍,挾天子以令諸侯

4、如此就可以成就霸王之業

5、用縱橫家們常用的類比舉例得出結論:伐韓獲得三川郡,兵臨二週佔據九鼎(象徵天下)可以名利雙收,成就霸業,何樂而不為!


二、伐蜀派,以司馬錯為主:

張儀與司馬錯的王業策略之爭,孰高孰低?

司馬錯(影視形象)


1、實名反對相國的策略

2、先上大策略:我聽說啊(就是自己說的),地廣則國富,民富則兵強,德厚方可成王業,滿足這三樣就能自然而然的成就王業。

3、再剖析現狀:

(1)咱秦國小啊,老百姓又窮(地小,民貧)

(2)蜀國偏僻,是戎狄,還是戎狄的首領,國家暴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他們德薄,畢竟不能說自己老大德薄)

4、如何實現策略:

(1)兵力上,我們伐蜀,如狼吃羊

(2)吞併巴蜀,疆域擴大很多(地廣),拿了他們的錢財,老百姓就富足了(民富)

(3)打暴政的戎狄,大家覺得我們是禁暴止亂,名聲又好,又能得實惠(三資已備)

(4)王業成了

5、再來說說為什麼反對相國的策略:周國是老大哥,韓國是兄弟,你佔老大哥的東西,搶兄弟的土地,他們肯定不給,還會結盟,寧願把九鼎和土地給其他幾個兄弟,讓他們來一起和我們作對,我們就玩完了,相國的策略就行不通了。


三、辯論結果

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

看完雙方辯論,無論從雙方策略的可執行性和帶來的短期乃至長期結果看,伐蜀派完勝。


四、為何張儀堅定要先伐韓?(個人見解)

1、縱橫家的屬性決定了其策略,即以服務對象(君主)的想法為出發點,此時秦王想要什麼?大的想要問鼎天下,小的就是要教訓不長眼的韓國,所以此時張儀必定會成為伐韓派

2、巴蜀為戎狄,中原各國,中原遊士根本看不上眼,甚至可能都不會去想

3、用蘇秦的話說,連橫之人更看重個人利益,而非國家長久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