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与司马错的王业策略之争,孰高孰低?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国出兵攻苴国,苴侯不敌逃往巴国,并求救于秦。秦惠文王想借此伐蜀,因蜀道难,韩国又来找茬,犹豫不决。于是问计于群臣,相国张仪与司马错爆发了一场大辩论,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张仪与司马错的王业策略之争,孰高孰低?

蜀道难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秦王为何犹疑不决,主要就是在于伐蜀还是攻韩的效益能最大化,毕竟大家都是理性生意人。此时双方辩手正式登场:

张仪与司马错的王业策略之争,孰高孰低?

秦惠文王(影视形象)


一、攻韩派,以相国张仪为首:

张仪与司马错的王业策略之争,孰高孰低?

张仪(影视形象)


1、安抚好左邻右舍,解决后顾之忧(亲魏,善楚)

2、出兵韩国三川郡,攻下新城和宜阳,再兵临二周(东西周二国)城下

3、占据九鼎,获得天下臣民地图与户籍,挟天子以令诸侯

4、如此就可以成就霸王之业

5、用纵横家们常用的类比举例得出结论:伐韩获得三川郡,兵临二周占据九鼎(象征天下)可以名利双收,成就霸业,何乐而不为!


二、伐蜀派,以司马错为主:

张仪与司马错的王业策略之争,孰高孰低?

司马错(影视形象)


1、实名反对相国的策略

2、先上大策略:我听说啊(就是自己说的),地广则国富,民富则兵强,德厚方可成王业,满足这三样就能自然而然的成就王业。

3、再剖析现状:

(1)咱秦国小啊,老百姓又穷(地小,民贫)

(2)蜀国偏僻,是戎狄,还是戎狄的首领,国家暴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他们德薄,毕竟不能说自己老大德薄)

4、如何实现策略:

(1)兵力上,我们伐蜀,如狼吃羊

(2)吞并巴蜀,疆域扩大很多(地广),拿了他们的钱财,老百姓就富足了(民富)

(3)打暴政的戎狄,大家觉得我们是禁暴止乱,名声又好,又能得实惠(三资已备)

(4)王业成了

5、再来说说为什么反对相国的策略:周国是老大哥,韩国是兄弟,你占老大哥的东西,抢兄弟的土地,他们肯定不给,还会结盟,宁愿把九鼎和土地给其他几个兄弟,让他们来一起和我们作对,我们就玩完了,相国的策略就行不通了。


三、辩论结果

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

看完双方辩论,无论从双方策略的可执行性和带来的短期乃至长期结果看,伐蜀派完胜。


四、为何张仪坚定要先伐韩?(个人见解)

1、纵横家的属性决定了其策略,即以服务对象(君主)的想法为出发点,此时秦王想要什么?大的想要问鼎天下,小的就是要教训不长眼的韩国,所以此时张仪必定会成为伐韩派

2、巴蜀为戎狄,中原各国,中原游士根本看不上眼,甚至可能都不会去想

3、用苏秦的话说,连横之人更看重个人利益,而非国家长久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