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行筆

行筆是起筆至收筆階段的運筆過程,又稱運筆、走筆。行筆時,必須注意行筆的順序、速度、走向與提按。

一、順序

中國字大都在兩畫以上,因而就存在先後順序的問題。一個字先寫哪一筆,後寫哪一筆,都是約定俗成的。這種筆畫書寫的先後次序稱為筆序,又稱筆順。筆順錯了 ,不僅影響書寫的速度和結字的美觀,還會貽笑大方。古人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總結出了 7條原則:

(1)先上後下.一個字中有兩條或兩條以上橫畫者,先寫上面的,後寫下面的,如“三”、"二-等字。

(2)先左後右。一個字中有兩條或兩條以上豎畫者,先寫左邊的,後寫右邊的,如“川”、“山”等字。

(3)先橫後豎。一個字中有橫有豎者,先寫橫畫,後寫豎畫,如•十”、“土”等字。

(4)先撇後捺。一個字中有撤有捺者,先寫撤畫,後寫捺畫。如“人"、決"等字。

(5)先中間,後兩邊. 一個字中有左中右三部分,先寫中間,後寫兩邊,如“小”、“承”等字。

(6)先外後內。由外框與內部箜畫構成的字,先寫外框,後寫內部,如“風”、“問”等字。

(7)先進後關。由圍框與內部筆畫構成的字,先寫圍框,再寫內部,最後寫圍框下的橫,如“回”、“國"等字。

楊普義:行筆


當然,以上僅是筆順的一般規律,此外有些特殊的字必須特殊處理。如“有”字旁的字,有橫有撤,有些字要先寫撤,再寫橫,如“有”、“右”等字;有些字則要先寫橫,後寫撤,如“在”、“左”等字。又如“義”字,有些人先寫一點,再寫撤捺,有的人先寫撤捺,後寫一點,這都是可以的。但絕大多數字的筆順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只有循規蹈矩,才能把字寫好。

楊普義:行筆

二、速度

運筆的速度既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太快則留不住筆,筆不入紙,太慢則無勢,線條無神采。運筆時一定要有節奏感.唱歌時聲音有高低快慢的變化,才能悅耳動聽,運筆時也要有快慢疾徐的動作,才能使字有節奏感。不同的筆畫要有不同的速度,以橫、豎、撤、捺、點、、折、鉤而言,橫須慢,豎應快、捺應慢,撤須快,折應慢,鉤須快。單以豎而言,懸針豎宜慢,垂蹲豎宜快。而且,一畫之間也有快有慢,如寫一捺,起筆須慢,然後由慢而快,至捺腳又由快而慢,至捺尖又由慢而快。音樂沒有快慢的節奏就會索然無味,書法也必須有快慢的節奏感,才會豐富多彩。

楊普義:行筆


三、走向

所謂行筆“走向二即在運筆過程中筆尖的方向。槽書運第時筆鋒(尖)一般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上運動,書家叫中鋒,也稱為正鋒。由於中鋒行筆的筆鋒在點畫中冋,筆鋒含墨較多,輔毫在點畫兩邊,輔毫含墨較少,這樣就使筆畫中間墨色深.越到兩邊墨色越淺。

這樣的點畫,不但沉著圓潤,而且富有立體感。據說南唐書法家徐鉉寫的字,映著日光看,筆畫的中心隱隱可見一條濃墨聚成的黑線,這就是中鋒行筆的效果。如果行筆時筆鋒偏於礬畫的一邊,而筆肚勢必會屈折於筆畫的另一邊,會形成參差不齊的鋸齒形,這就是偏鋒。

所以初學者用筆一定要保持筆筆中鋒。需要注意的是,中鋒行筆時,為了使筆鋒處於點畫的正中,起筆寫橫畫時鋒尖必定向左,寫豎畫時鋒尖必定向上,起筆處就會形成棗核狀,收筆時同樣會產生棗核狀,所以起筆與收筆時必須通過筆的提按轉折來調整筆鋒,起筆要逆鋒,收筆要回鋒。

同時,由於中鋒行筆筆鋒在筆運行方向的後方,轉折時如不調整筆鋒,轉折後的筆鋒就會偏於筆畫的一邊,所以轉折時必須提筆轉鋒或折鋒調整筆鋒,筆錄才能在轉折後仍處於筆畫的中間,否則,是難以做到筆筆中鋒的。

楊普義:行筆


四、提按

將筆從紙面上微微提起,筆鋒著紙較少,稱為提筆。將筆從紙面上微微按下,筆鋒著紙較多,稱為按筆。筆畫的粗細變化是在提按動作中完成的,如果在行筆中漸漸提筆,筆鋒著紙由多到少,筆畫就由粗變細,反之,在行筆中逐漸按筆,筆鋒著紙由少到多,筆畫則由細變粗。

即使筆畫沒有粗細的變化。從起筆、行筆到收筆的全過程,也是在不斷的提按中進行的。此外,在轉折時,提按起到了調整筆鋒、保持中鋒的關鍵作用。

因此,掌握好提按,對於寫好點畫是至關重要的。需要強調的是,提按一定要適度,因為提得過高,寫出的點畫就輕飄,按得過低,寫出的點畫就死板,提按太突然,則會出現“蜂腰”的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