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35歲,公司估值130億美元,這位華人如何登上美國外賣霸主之位


來源:21Tech(News-21)


在互聯網女皇MaryMeeker近日發佈的《疫情下的互聯網趨勢》報告中,她認為新冠病毒疫情就像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一樣,除了眼前全球超200萬人確認,近15萬人死亡的劇烈“震盪”外,疫情的“餘震”也開始出現。


年僅35歲,公司估值130億美元,這位華人如何登上美國外賣霸主之位

MaryMeeker

疫情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目前,全球GDP排名前20的國家都已經實施了某種形式的社交隔離措施,經濟停滯、失業率快速上升,“餘震”的破壞力正在逐步顯現。MaryMeeker指出,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和速度,未來幾個月,美國的失業率會達到一個世紀前“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水平。

不過,頹勢之下也有逆行者。在MaryMeeker的報告中,提到了一些美國科技公司,它們的業務需求因疫情而大漲,其中包括兩家由華人創辦的公司——Zoom和DoorDash。

對於視頻通訊平臺Zoom,大家可能相對熟悉,其創始人袁徵1970年出生於中國山東,1997年赴美工作,2011年創辦Zoom,並於2019年4月上市。疫情期間,Zoom每天的會議參與人數從1000萬增加到2億人次,其股價也在今年翻了一倍,目前總市值達到415億美元。


年僅35歲,公司估值130億美元,這位華人如何登上美國外賣霸主之位

袁徵


袁徵的經歷,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創業故事。大學畢業後,進入某個領域深耕十餘年,完成資源和經驗積累後開始創業,所以Zoom創辦時,袁徵已經41歲。

而今天文章的主角DoorDash,目前已經是美國最大的外賣平臺,它的成功背後,則是華人Tony Xu的非典型創始故事。

從中國到美國

Tony Xu的原名叫“徐迅”(XU XUN),他1985年出生於中國南京,四歲的時候隨家人移居美國,生活在美國中西部的伊利諾伊州。


年僅35歲,公司估值130億美元,這位華人如何登上美國外賣霸主之位

Tony Xu


剛到美國,Tony Xu就遇到了麻煩,因為他是班級裡唯一的亞洲人,老師和同學都無法準確叫對他的中文名,這讓他像是一個“異類”。後來,父親帶著他到移民局,把名字改成現在的“Tony Xu”。

事實上,“Tony”這個名字還有一個來源,Tony Xu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看了很多電視節目,其中由演員Tony Danza主演的《Who’s The Boss?》讓他印象深刻,於是他便為自己也取了一個同樣的名字。

Tony Xu的生意頭腦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展現,主要原因是他的家庭條件並不富裕。據Tony Xu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他從幼兒園到中學,幾乎都是靠學校的免費午餐生活,另外,他們一家人生活在一個很小的公寓裡,而他的朋友們都居住在獨棟房子。

從中國移居美國的時候,Tony Xu的父親是在伊利諾伊大學的一個工程項目上工作,而他的母親在中國本來是一名醫生,但到了美國後,中國的醫生執照並不被當地認可,所以Tony Xu的母親只能到餐館做服務員。

而Tony Xu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到母親打工的餐館做洗碗工。

除此之外,Tony Xu還做過修剪草坪的工作,後來,他掌握了一些技巧,開始通過為房主修剪一些特定的草坪造型收取更多的費用。回憶小時候的這些“生意”,Tony Xu表示,當你真的想要一個任天堂卻沒有錢買的時候,就會不惜代價的去做很多事情。

Tony Xu 15歲的時候,他們一家搬到了美國加州的聖何塞。在這裡,Tony Xu感覺彷彿回到了中國,因為他所在的學校,平均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來自亞洲,這讓他感到很驚喜。

接下來的日子,Tony Xu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上完大學,又到斯坦福大學讀商學院。在斯坦福,Tony Xu遇到了Andy Fang、Stanley Tang和Evan Moore(於2014年離職),他們三個作為聯合創始人,和Tony Xu一起創辦了DoorDash。

抓住市場漏洞

目前,美國的外賣平臺主要有四個,分別是DoorDash、Grubhub、Uber Eats和Postmates。其中,Grubhub成立於2011年,Postmates成立於2012年,DoorDash成立於2013年,Uber Eats成立於2014年。

儘管DoorDash成立不是最早的,但經過6年多的發展,DoorDash已經成為美國外賣市場份額最大的平臺,佔比約38%,而昔日的外賣龍頭Grubhub市場份額為31%。


年僅35歲,公司估值130億美元,這位華人如何登上美國外賣霸主之位


2014年4月,成立僅3年的Grubhub在紐交所上市,2018年,其股價一度達到約150美元/股,市值也逼近140億美元,但截至4月20日,Grubhub的市值只有40億美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9年11月,DoorDash完成了7億美元的G輪融資,估值達到130億美元,今年2月,DoorDash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申請。

後來者DoorDash為何能夠趕超Grubhub?業內此前做過分析,其實是因為Grubhub在戰略定位上,為DoorDash提供了機會。

最初,Grubhub接入的餐廳都必須是自己有配送服務的,這意味著Grubhub的角色只是一個信息平臺,讓消費者可以快速找到可送餐的餐廳。雖然這個模式比起以往,已經解決了很大的信息匹配問題,但它也限制了Grubhub的發展。

DoorDash的思路是,要為那些無法送餐的餐廳提供送餐服務。有數據統計,美國約有85%的餐館不送餐,所以在DoorDash的模式下,它能連接的餐廳數量要遠超Grubhub。

其實比DoorDash早成立一年的Postmates,也發現了Grubhub的問題,但它與DoorDash專注於餐飲市場不同,Postmates連接除了餐廳,還包括零售商店、咖啡館等其他業態。

所以如果總結DoorDash的成功之處,那就是它找到了更具發展空間的市場以及更加聚焦。Tony Xu認為,這和他在斯坦福商學院學到的東西有很大關係,當他和幾個合夥人一起上課時,大家討論的話題就是,如何幫助當地企業進行規模化或者讓它們的運營更有效率。

美國版餓了麼

DoorDash的第一次訂單嘗試,是在一個域名為“PaloAltoDelivery.com”的網頁上進行的,TonyXu將周邊8家餐廳的訂單放到了網站上,更有意思的是,這些餐廳並不知道。所以,這是Tony Xu和他的夥伴們偷偷做的測試。

讓他們感到驚喜的是,網站上線僅45分鐘,就收到了第一份泰國餐廳的訂單,然後Tony Xu開車到餐廳去買來食物,送到了顧客手中。就這樣,

Tony Xu和其他創始人連續做了5個月,所有的送餐工作都是他們自己完成,並且對每一個訂單就進行了記錄。

Tony Xu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們當時主要思考三個問題,


一是人們需要送餐嗎?併為此願意付出多少?


第二,餐廳對這個服務是否感興趣,是否願意付服務費;


第三,光靠自己送餐肯定不行,需要找一些送餐人員。

其實這個時候,DoorDash仍處於孕育期,並只能算是Tony Xu等人的測試項目,因為他們每天5-10個訂單,有一半來自身邊的朋友。直到他們2013年3月加入Y Combinator孵化器,並於同年9月獲得24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之後,DoorDash才開始真正走向市場。

外賣是一個燒錢的生意,所以DoorDash的融資也伴隨著整個發展歷程。2014年A輪1730萬美元,2015年B輪4000萬美元,2016年C輪1.27億美元,2018年的D輪和E輪,總共融資近8億美元,2019年的F和G輪,融資額更是達到11億美元。

截至2019年5月,DoorDash已經開拓了4000多個城市,並在美國和加拿大接入了約34萬個餐館。

另外和中國的外賣小哥一樣,DoorDash的配送員被稱作是“Dashers”,但過去幾年內,圍繞Dashers的工資和身份問題,DoorDash遭到了多次集體訴訟。

目前,最讓Tony Xu頭疼的是,美國加州正在醞釀一個法案,旨在規定讓“Dashers”成為DoorDash的正式員工,而非外包工作人員。如果該法案通過,這對DoorDash等外賣平臺將是災難性的打擊。

從業務模式和發展路徑來看,DoorDash和中國的“餓了麼”非常像。這次疫情,也讓DoorDash的需求出現暴漲,尤其是在美國大量人員失業的情況下,像DoorDash一樣的按需服務平臺正在大規模招聘新員工。

MaryMeeker在報告中也指出,美國的按需服務正在崛起,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她認為,按需和送貨上門服務通過這次非常時期,永久性地擴大了他們的市場份額,因為這些平臺給消費者帶來的便利不言而喻。

對Tony Xu而言,最艱難的時期就是2013年,那時候,DoorDash業務剛剛起步,融資還沒有著落。同時,Tony Xu在那一年舉行了自己的婚禮,家庭和事業的壓力同時襲來。

不過現在,Tony Xu是一家估值百億美元的公司CEO,而今年,他剛剛3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