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自我”


蘇東坡效應|正確認識“自我”

“人貴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在學習和工作中才能揚長避短,取得好成績。


蘇東坡效應|正確認識“自我”

古代有則笑話:

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時和尚將解差灌醉,並剃光他的頭髮後逃走了。解差醒時發現少了一個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幸而和尚還在。”可隨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裡呢?”

這則笑話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詩人蘇東坡的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即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有正確的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

明明就站在這個山中,卻偏偏不識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擁有“自我”,卻偏偏不自悟,或者僅有個模模糊糊的認識。

這種人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現象是一種心理效應,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蘇東坡效應”。

蘇東坡效應|正確認識“自我”


傳說,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一起打坐。蘇東坡自覺修行甚高,坐姿優美,便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佛印回答:“像尊佛。”蘇東坡很高興。

佛印也好奇地問蘇東坡:“你看我像什麼?”蘇東坡看看胖胖的、穿著黃袍的佛印,得意忘形地開玩笑說:“你像堆牛糞。”

蘇東坡回家後把經過告訴蘇小妹,炫耀說贏了佛印一回。蘇小妹說:“你這回輸得很慘呢。”蘇東坡忙問為什麼。蘇小妹說:“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尊佛。你一肚子牛糞,所以看佛印像堆牛糞。

這個故事是否屬實有待考證,但說明了一個真實存在:在一個人眼裡別人的樣子,其實就是自己的一套現成的自檢系統。

管理者如果能善用這套自檢系統,對企業的成長善莫大焉。管理者看身邊的人像什麼,以及相應如何對待人,決定著企業團隊之間如何相待。企業內部的制度、管理模式、其實最後都是管理者人格的外化。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然而,生活中常有人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卻看不到自己的弱點;也有些人常看到自己的很多問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

所以,在比較時,一定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弱勢,切不可只看到別人的長處,忽視了自己的優點,否則只會讓自己變得自卑,進而導致失敗。

蘇東坡效應|正確認識“自我”


不能夠認識自我很容易讓人迷失自己,而不能對自己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就很難發現自身的優點和缺點,這些都會阻礙個人的發展和前進。因此,我們應避免“蘇東坡效應”。

首先,要孤獨地面對自己。也就是說給自己一個孤獨的空間和時間,對自己的言行、思想、學習狀況進行深刻的反思,清醒地分析自身的優劣狀況,並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使自己能較好地向目標奮進。

其次,通過別人充分了解自己。“旁觀者清”,通過他人的眼神、語言、態度瞭解自己言行的對錯和自己的社會處境,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表現,以此來完善自我,達到目標。

再次,掌握一些分析和判斷的方法。因為這與正確認識“自我”密切相關。這些分析和判斷的方法主要有:能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既能善於聽取別人的勸告,又不會被別人操縱,遇事能夠冷靜理智,不會感情用事等等。

最後,與自己良好地“對話”。這種對話是在內心深處的爭鬥。是正與邪的相互抗爭,也是自己思想鬥爭的根本形式。通過“對話”分辨是非,實現個人完善和學業進步。

通過以上四點,有效避免蘇東坡效應帶給我們的不良影響。

內容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