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與俄的第二次雅克薩之戰

17世紀初中葉,俄國雅庫茨克殖民政府為解決糧食問題,開始向南翻越外興安嶺侵入清朝治下的黑龍江流域。沙皇俄國,清帝國,兩大正處於擴張期的大帝國,由此有了交集。 清聖祖康熙皇帝。

歷史中與俄的第二次雅克薩之戰

康熙

清朝與俄國的雅克薩之戰,實際也是康熙與彼得大帝之間的碰撞

在俄國冒險家葉羅費·哈巴羅夫(Yerofey Khabarov)的不斷努力下,1650年,一處名為阿爾巴津(今俄羅斯阿爾巴濟諾)的據點,在黑龍江與額木爾河匯流處北岸建立起來,成為俄國在黑龍江流域擴張的中心。所謂的阿爾巴津,在中國稱之為雅克薩,即清朝與俄國兩次雅克薩之戰的發生地。

以雅克薩為基地,哈巴羅夫等冒險家在黑龍江流域大肆燒殺搶掠。儘管當時清朝的統治重心已經轉移到關內,正忙於統一中原及鎮壓漢族的反抗運動,但哈巴羅夫的作為仍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從順治八年公元1652年開始,清政府黑龍江流域駐軍開始出兵肅清俄國入侵者,1658年清軍取得決定性勝利,俄國入侵者被趕出黑龍江流域。 然而,也就在1658年,俄國人在黑龍江上游支流尼布楚河匯入石勒喀河處建立了尼布楚城(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相比雅庫茨克需要翻越外興安嶺才能進入黑龍江流域,尼布楚的順流而下要便利得多,成為俄國侵入黑龍江流域新的據點與基地。

1660年代初期,尼布楚的部分哥薩克人殺死當地總督後逃往雅克薩定居,奴役當地少數民族。清政府曾要求尼布楚俄國總督制止他們的不法行為,但尼布楚的俄國人根本沒法約束雅克薩。

1681年開始,俄國政府重啟向黑龍江流域的擴張,在結雅河及其支流修建了許多城寨。1682年,俄國沙皇任命曾擔任託博爾斯克、尼布楚、秋明的總督具備豐富殖民經驗的阿列克謝·托爾布津(Alexei Tolbouzine)擔任雅克薩總督,將哥薩克罪犯收編。

歷史中與俄的第二次雅克薩之戰

圖中執劍指揮俄軍衝鋒者

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中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圖中執劍指揮俄軍衝鋒者)

針對俄國人的重返雅克薩,清政府先後於1881年、1882年兩次派使臣前往尼布楚要求會談,並同時派人到雅克薩譴責俄國人的暴行,要求他們撤回俄國。與此同時,清政府命令漠北蒙古車臣汗斷絕與俄國人的貿易,並增兵黑龍江。 在外交行動失敗後,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命令清剿侵入黑龍江流域的俄國人,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軍清除了黑龍江下游的俄國據點,使雅克薩成為一座孤城。

1685年,康熙命令都統彭春率軍3,000人收復雅克薩,托爾布津不敵投降。在收繳俄國人武器後,彭春允許托爾布津及其部下返回尼布楚,清軍摧毀雅克薩城後 雅克薩陷落的消息傳到莫斯科後,俄國政府下令將托爾布津調往葉尼塞,雅克薩的人員和政府財產劃歸尼布楚總督管轄,“一切表明俄國政府的意圖是要放棄這個屯兵之地”。然而,在莫斯科的命令抵達尼布楚前,托爾布津以返回雅克薩收割莊稼為名,要求重返雅克薩。尼布楚總督在得知雅克薩的莊稼並未遭到破壞,清軍已經撤離後,批准了托爾布津的請求,並賦予托爾布津一支龐大的軍隊,要求他重建要塞。

歷史中與俄的第二次雅克薩之戰

年少時康熙

​1686年,清朝黑龍江軍薩布素率軍再次攻打雅克薩,圍困十個月後,城中俄軍彈盡糧絕,826人只剩下150餘人,托爾布津也死於炮火中。危急時刻,俄國攝政王索菲亞(Sophia Alekseyevna)要求與清朝舉行談判解決邊界問題,並解除對雅克薩的圍困。1687年5月,清軍撤除對雅克薩的圍困。

1689年9月,清朝全權代表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國舅佟國綱與俄國全權代表御前大臣、陸軍元帥費奧多爾·戈洛文(Fyodor Golovin)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清朝與俄國東部邊界。兩國以外興安嶺、額爾古納河為界,雅克薩屬於中國,拆毀雅克薩城,俄國人撤回俄國境內。

1227年,俄國政府又先後與清朝簽訂了《布連斯奇界約》、《恰克圖界約》、《阿巴哈依圖界約》、《色楞格界約》,確定了《尼布楚條約》中未確認的清朝與俄國額爾古納河以西的邊界。俄國南下擴張的企圖暫時得到遏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