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於“君子謀道不謀食"和"君子憂道不憂貧"的深刻內涵

【原文】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①。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出處】《論語》衛靈公篇

【翻譯】孔子說:“君子謀求的是道而不去謀求衣食。耕作,常常會有飢餓;學習,往往得到棒祿。君子擔憂是否能學到道,不擔憂貧窮。”

【解讀】

君子謀道不謀食

人生的終極目標,是謀道還是謀食,這是一個不容迴避的選擇。選擇不同,人生就不同。孔子王張的“道”,指的是立身行事、治國安邦之道。他曾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如果能體會到道的妙處,就算是立即死去也毫無遺憾,可見道在他心目中的重要生。在孔子看來,人生在世,應該追求的是道。只有追求仁道,才能體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食指的是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的食物,以及人們賴以生存的其他物質資料。

樊遲曾向老師請教如何耕稼,孔子很鄙視他,說喜歡耕作的樊遲“小人也”。在本章中,孔子又說,“耕也,餒在其中矣”,意思是說,種地也不能避免餓肚子。後代有學者因此認為孔子瞧不起從事農耕的勞動人民,應該受到批判。這是他們對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種曲解。孔子王張仁者愛人,他並沒有瞧不起農業,更沒有瞧不起農民,他之所以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意思是君子應該有更高的追求,應該致力於立身行事、安邦治國。這是從整個社會著眼,認為只有社會安定了,士農工商各行各業才能正常運營,人們才有的吃有的穿。如果社會秩序混亂,民不聊生,老百姓自顧不暇,誰還有心思耕種呢?君子治理好社會,君主自然有所回報。由此可見,君子不是“不謀食”,他們恰洽是通過“謀道''來“謀食",即孔子所說的“學,祿在其中也”。

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只是為了讓人們認識到謀道的重要性,而不是說君子就不用吃飯了。人在這個世界上,首先就是活著,因而吃飯穿衣之類的生理需求是最重要的。孔子所說的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物質基礎;而孔子終生追求的道,無疑就是上層建築,沒有物盾基礎,上層建築也無從談起。孟子對食的重要跬理解的最為透徹,在《告子上》中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人要是餓死了,還說什麼精神道義呢?但是也不能把眼光都盯在食物上,還應該有一種精神。如果沒有精神的指引,人們的行為就會陷人迷茫。

因而,對“君子謀道不謀食"的最佳理解是,要堅持道,這是不能動搖的,在堅持道的前提下謀食。謀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但是不能為謀食而謀食,更不能為謀食而害道。具體說來,就是要堅持一種“安貧樂道"的思想,為了追求“道”,身處貧困也在所不惜。這一點,孔子的弟子顏回做得非常好。孔子曾對學生們誇讚顏回“賢哉",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那麼“賢能",還是受窮,這不禁讓人對孔子的話產生了疑惑。其實並不矛盾,在世道不好的時候,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不能正常運營生產,就是去謀道,也很難“祿在其中"。但是,不是說在亂世中就不需要“謀道”,而是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