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这二十二所国立抗战中学,有你家乡的吗?

一个民族的灭亡,首先是其民族文化的变异与消失。而青年学生,则是民族文化的未来与希望。

【抗战时期】这二十二所国立抗战中学,有你家乡的吗?

  1938年2月,陈立夫主持的教育部颁发了《国立中学暂行规程》。1939年又规定,将内迁的中学按成立的时间顺序命名。从1938年到1942年,国民政府在抗战的大后方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

  这二十二所国立中学是:

  国立一中:河南淅川上集镇(后迁到陕南)

  国立二中:四川合川

  国立三中:贵州铜仁

  国立四中:陕西安康

  国立五中:甘肃天水玉泉观

  国立六中:四川绵阳

  国立七中:陕西洋县

  国立八中:湖南花垣

  国立九中:四川江津

  国立十中:甘肃清水

  国立十一中:湖南邵阳

  国立十二中:四川长寿

  国立十三中:江西吉安

  国立十四中:贵州贵阳

  国立十五中:四川荣昌

  国立十六中:四川永川

  国立十七中:四川江津

  国立十八中:四川射洪

  国立十九中:江西石城

  国立二十中:湖南芷江

  国立二十一中:安徽界首

  国立二十二中:安徽阜阳

  在这二十二所国立中学中,十五中、十六中和二十中是保育中学,专门招收由战区难童组成的保育院和慈幼院送来的小学毕业生。我的父亲就是国立二十二中的学生。

  国立中学直属教育部,教学品质高,师资队伍强,学校的经费和待遇也比地方的学校好得多,教职员中不乏名牌大学的教授、讲师,在地方上都具有较高的威信。此外,国立中学的社会地位也很高,校长均为知名人士,如国立八中的校长是原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扬濂,国立二十二中的校长是二十八集团军李仙洲司令;国立十二中的校长陶尧阶是国民党cc派在教育界的骨干,办学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可以直接去找蒋介石和宋美龄。

  但因抗日战争情况的千变万化,今天还是后方,明天就成了战争的前线。有些中学,历尽千辛万苦刚刚迁到一个地方,师生还来不及喘口气,新迁校舍又置于战争的炮火之下,因此不得不再度迁移,有的学校竟反复迁移达数次。迁移中,因“事变仓卒不及准备,其图书仪器设备能择要转运内地者仅属少数,其余大部随校舍毁于炮火,损失之重,实难估计。”

  据不完全统计:29万所小学损失12万多所;3000多所中学损失1900多所;108所大学,被轰炸破坏的达91所,其中25所不得不暂时停顿,继续维持的仅83所。至于学校多年积累的珍贵资料的损失,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

  国立中学的西迁途中,由于日军天上飞机的轰炸,地下步兵追赶,地方土霸趁火打劫,道路遥远险恶,使内迁的学校蒙受了惨重损失。

  国立六中的前身——山东联合中学,从河南西迁四川途中横渡汉江时,因木船触礁沉没,有30名女生不幸溺水身亡,因病死亡者就有20多人。

  1943年秋,宋美龄创办的中正中学由安徽黄山迁至湘西芷江柳树坪,改名国立第二十中学。1944年3月,学校挑水工勾结土匪100余人,将女生部的钱、物洗劫一空,并野蛮地奸污女生,掳走女生14人,杀害教师1人。案发后,蒋介石、宋美龄十分震怒,严令特警队剿匪,救出女生10人。受此劫难,师生长期处于惊恐状态,不得不于同年秋迁往重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学除了一中、七中和二十二中就地解散外,绝大多数都在1946年返回原籍,恢复原校名与建制,或组建成新的学校,国立中学的历史宣告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