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的祕密大殺器:戰象,古代版“高達”

文|郭曄旻

公元1402年7月28日晨6時,兩軍佈陣完畢,史詩般的安卡拉大戰一觸即發。決戰前夜,帖木兒曾遣使下了一份口氣十分傲慢的戰書,警告巴耶塞特一世“最好避開我的霹靂一樣的打擊,不然的話……你只不過是一隻撲火的飛蛾!”“雷霆”也不示弱,在回信中反唇相譏:“你的軍團確實龐大,但是要想對付我那英勇無敵的耶尼切裡軍團,你們韃靼人不過像個草棍兒,不堪一擊……我們的戰士為安拉獻出生命和財富,所以他們將進入天堂!”有意思的是,面對同樣是突厥文化背景出身並有深厚波斯文學素養的對手,巴耶塞特一世居然使用了當時歐洲人對蒙古—突厥人(有時候也包括奧斯曼土耳其自己)的蔑稱“韃靼人”,足見其對帖木兒的切齒痛恨。

上午10點左右,決定兩個帝國命運的會戰拉開了帷幕。

對於這場中世紀會戰的規模,當時留下的記錄說,奧斯曼土耳其與帖木兒雙方各投入了50萬大軍,因此這是一場百萬人之間的大廝殺。這個數字顯然太過誇張,難以令人相信,現代的研究者認為,帖木兒的軍隊應該在14—16萬人之間,相對應的奧斯曼帝國軍隊則是7—8.5萬人。雖然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帖木兒的軍隊佔有巨大的人數優勢。

帖木兒的秘密大殺器:戰象,古代版“高達”

5 世紀早期奧斯曼軍隊的步兵與西帕希騎兵

參戰的帖木兒軍全為騎兵,分為重騎兵和輕騎兵。輕裝騎兵的裝備有弓、箭、箭筒、劍、槍、斧、皮囊(儲存飲水用的)、18人攜帶共用帳幕一張(用獸毛作的)。而重騎兵的武器裝備則有劍、弓、箭、2匹乘馬,5人攜帶共用帳幕一張。由於受到中亞、中東傳統的影響,帖木兒的重騎兵比起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重騎兵的馬甲更為沉重,衝擊力與防禦力更佳,但不能耐久。

此外帖木兒還在陣前佈置了一種秘密武器——戰象。

地中海世界原本對戰象並不陌生,早在漢尼拔時代,翻越阿爾卑斯山侵入羅馬的迦太基遠征軍中就有戰象的身影。不過自從唯一一種能被馴化的非洲象(北非亞種)大約在10世紀左右滅絕後,戰象已經在中東的戰場上絕跡數百年之久。但帖木兒在早先遠征印度的軍事行動中俘獲了德里蘇丹國軍隊的戰象,此刻昔日的“戰利品”卻變成了帖木兒的“大殺器”。這些戰象身著好似節日盛裝一樣的披掛,皮膚被漆成紅色,綠色或其他顏色,象背上有一座小木堡,木堡用絲綢覆蓋,木堡的四個角各插有一面旗幟,木堡裡有5到6名戰士,象頸上還騎著一名操控戰象的人。戰象被削短的象牙上牢牢綁著兩把大刀一樣的刃器。它們被訓練成通過一系列的小跳和急步調整陣型,使之始終保持在並排位置反覆向敵陣衝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