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的秘密大杀器:战象,古代版“高达”

文|郭晔旻

公元1402年7月28日晨6时,两军布阵完毕,史诗般的安卡拉大战一触即发。决战前夜,帖木儿曾遣使下了一份口气十分傲慢的战书,警告巴耶塞特一世“最好避开我的霹雳一样的打击,不然的话……你只不过是一只扑火的飞蛾!”“雷霆”也不示弱,在回信中反唇相讥:“你的军团确实庞大,但是要想对付我那英勇无敌的耶尼切里军团,你们鞑靼人不过像个草棍儿,不堪一击……我们的战士为安拉献出生命和财富,所以他们将进入天堂!”有意思的是,面对同样是突厥文化背景出身并有深厚波斯文学素养的对手,巴耶塞特一世居然使用了当时欧洲人对蒙古—突厥人(有时候也包括奥斯曼土耳其自己)的蔑称“鞑靼人”,足见其对帖木儿的切齿痛恨。

上午10点左右,决定两个帝国命运的会战拉开了帷幕。

对于这场中世纪会战的规模,当时留下的记录说,奥斯曼土耳其与帖木儿双方各投入了50万大军,因此这是一场百万人之间的大厮杀。这个数字显然太过夸张,难以令人相信,现代的研究者认为,帖木儿的军队应该在14—16万人之间,相对应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则是7—8.5万人。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帖木儿的军队占有巨大的人数优势。

帖木儿的秘密大杀器:战象,古代版“高达”

5 世纪早期奥斯曼军队的步兵与西帕希骑兵

参战的帖木儿军全为骑兵,分为重骑兵和轻骑兵。轻装骑兵的装备有弓、箭、箭筒、剑、枪、斧、皮囊(储存饮水用的)、18人携带共用帐幕一张(用兽毛作的)。而重骑兵的武器装备则有剑、弓、箭、2匹乘马,5人携带共用帐幕一张。由于受到中亚、中东传统的影响,帖木儿的重骑兵比起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重骑兵的马甲更为沉重,冲击力与防御力更佳,但不能耐久。

此外帖木儿还在阵前布置了一种秘密武器——战象。

地中海世界原本对战象并不陌生,早在汉尼拔时代,翻越阿尔卑斯山侵入罗马的迦太基远征军中就有战象的身影。不过自从唯一一种能被驯化的非洲象(北非亚种)大约在10世纪左右灭绝后,战象已经在中东的战场上绝迹数百年之久。但帖木儿在早先远征印度的军事行动中俘获了德里苏丹国军队的战象,此刻昔日的“战利品”却变成了帖木儿的“大杀器”。这些战象身着好似节日盛装一样的披挂,皮肤被漆成红色,绿色或其他颜色,象背上有一座小木堡,木堡用丝绸覆盖,木堡的四个角各插有一面旗帜,木堡里有5到6名战士,象颈上还骑着一名操控战象的人。战象被削短的象牙上牢牢绑着两把大刀一样的刃器。它们被训练成通过一系列的小跳和急步调整阵型,使之始终保持在并排位置反复向敌阵冲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