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是“紅色”的,這首著名唐詩為什麼要說成“白日”呢?


夕陽是“紅色”的,這首著名唐詩為什麼要說成“白日”呢?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著名的五絕。詩是這樣寫的: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詩短名氣大,人以詩而聞名,樓因詩而傳揚。不僅如此,此詩更蘊含凸顯著雄偉闊遠,進取向上的盛唐氣象,折射出大唐人的開闊胸襟和精神風貌,是唐代五絕的壓卷之作。

前兩句寫的是登樓所見。後兩句寫的是登樓所感。本文僅就首句的解讀,談點個人看法。

"白日依山盡",譯過來大體是,"太陽靠著山後,漸漸地落下去了"。既然是太陽落下去了,那說明詩人登樓而望的時間是傍晚。這裡,問題來啦。

若是傍晚,那麼"夕陽應該是紅色"的,詩人為何說成是"白日"呢?

對此,古往今來,眾說紛紜,代表性的說法有以下三種("腦癱詩人"餘秀華的"色解",不在此列):

有人說"是為了形容山高,太陽還沒有發紅,就隱藏到高山後面去了";

----《天下名樓任神遊 唐人鸛雀樓詩賞析》儲仲君

有人說"西方在五行中對應的顏色為'白',西方的太陽自然可以稱為'白日'";

----《"白日依山盡",夕陽為何寫成"白日",而不是"紅日"呢》企鵝號 熠之語 );

還有人說"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是寫實的筆調";

----古詩文網

對第一種說法而言,山再高,樓和山應是隔著很遠很遠距離的(觀景樓一般都是建在開闊地帶的),不可能貼著建在山腳下,讓人仰面看天;

夕陽是“紅色”的,這首著名唐詩為什麼要說成“白日”呢?

對第二種說法而言,將五行對應色彩與白日關聯,更不值得一駁。白日就是太陽(有時候也稱紅日、赤日),"青天白日"是盡人皆知的大眾化說法。如果"白日"僅指"西天的太陽",那麼唐代詩人王建的"青天白日當頭上,會有求閒不得時"又做何解釋?

對第三種說法而言,更是有些文理不通。"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顯得更加暗淡"還能講通,但又能"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就讓人費解了。"更加暗淡"怎麼就是"白日"?

那麼,王詩中的"白日"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呢?


夕陽是“紅色”的,這首著名唐詩為什麼要說成“白日”呢?

晚清著名詩人龔自珍的一首詩或許能給我們啟發。

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此詩中的"白日"顯然指太陽,如果寫成"夕陽"斜,語意就重複,因為夕陽本來就是斜的。更重要的是,"夕陽"有暮氣沉沉的哀傷之意。本詩雖然寫了"離愁",但用了"浩蕩"修飾,豪邁之情頓生,再加上後兩句的抒懷,就更使全詩洋溢著豪放灑脫、積極奉獻的正能量,一掃傍晚給人的低沉哀傷之意。

葉劍英元帥《八十抒懷》中兩句詩,"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格調與此類似。

夕陽是“紅色”的,這首著名唐詩為什麼要說成“白日”呢?

葉劍英元帥晚年照

由此可以說,環境固然可影響人的心境,但起主宰作用的還是人本身。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態決定一切"吧。

同理,回到《登鸛雀樓》,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作者之所以說把"夕陽"說成"白日",是因為"夕陽紅"約定俗成的象徵著事物的衰減、落寞和悽悲,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和全詩昂揚奮進的主弦律很不合拍。用"白日依山盡",則既客觀地寫出了詩人登樓的時間,又把詩人生活在大唐盛世令人振作的精神風貌很好地傳達了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