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是“红色”的,这首著名唐诗为什么要说成“白日”呢?


夕阳是“红色”的,这首著名唐诗为什么要说成“白日”呢?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著名的五绝。诗是这样写的: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短名气大,人以诗而闻名,楼因诗而传扬。不仅如此,此诗更蕴含凸显着雄伟阔远,进取向上的盛唐气象,折射出大唐人的开阔胸襟和精神风貌,是唐代五绝的压卷之作。

前两句写的是登楼所见。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感。本文仅就首句的解读,谈点个人看法。

"白日依山尽",译过来大体是,"太阳靠着山后,渐渐地落下去了"。既然是太阳落下去了,那说明诗人登楼而望的时间是傍晚。这里,问题来啦。

若是傍晚,那么"夕阳应该是红色"的,诗人为何说成是"白日"呢?

对此,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三种("脑瘫诗人"余秀华的"色解",不在此列):

有人说"是为了形容山高,太阳还没有发红,就隐藏到高山后面去了";

----《天下名楼任神游 唐人鹳雀楼诗赏析》储仲君

有人说"西方在五行中对应的颜色为'白',西方的太阳自然可以称为'白日'";

----《"白日依山尽",夕阳为何写成"白日",而不是"红日"呢》企鹅号 熠之语 );

还有人说"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是写实的笔调";

----古诗文网

对第一种说法而言,山再高,楼和山应是隔着很远很远距离的(观景楼一般都是建在开阔地带的),不可能贴着建在山脚下,让人仰面看天;

夕阳是“红色”的,这首著名唐诗为什么要说成“白日”呢?

对第二种说法而言,将五行对应色彩与白日关联,更不值得一驳。白日就是太阳(有时候也称红日、赤日),"青天白日"是尽人皆知的大众化说法。如果"白日"仅指"西天的太阳",那么唐代诗人王建的"青天白日当头上,会有求闲不得时"又做何解释?

对第三种说法而言,更是有些文理不通。"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显得更加暗淡"还能讲通,但又能"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就让人费解了。"更加暗淡"怎么就是"白日"?

那么,王诗中的"白日"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夕阳是“红色”的,这首著名唐诗为什么要说成“白日”呢?

晚清著名诗人龚自珍的一首诗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诗中的"白日"显然指太阳,如果写成"夕阳"斜,语意就重复,因为夕阳本来就是斜的。更重要的是,"夕阳"有暮气沉沉的哀伤之意。本诗虽然写了"离愁",但用了"浩荡"修饰,豪迈之情顿生,再加上后两句的抒怀,就更使全诗洋溢着豪放洒脱、积极奉献的正能量,一扫傍晚给人的低沉哀伤之意。

叶剑英元帅《八十抒怀》中两句诗,"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格调与此类似。

夕阳是“红色”的,这首著名唐诗为什么要说成“白日”呢?

叶剑英元帅晚年照

由此可以说,环境固然可影响人的心境,但起主宰作用的还是人本身。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态决定一切"吧。

同理,回到《登鹳雀楼》,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作者之所以说把"夕阳"说成"白日",是因为"夕阳红"约定俗成的象征着事物的衰减、落寞和凄悲,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和全诗昂扬奋进的主弦律很不合拍。用"白日依山尽",则既客观地写出了诗人登楼的时间,又把诗人生活在大唐盛世令人振作的精神风貌很好地传达了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