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縣大白鄉全力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大文章

穀雨時節,大白鄉隨處可見農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新景象:大片的豌豆開出萬千白花,嫩綠的苜蓿即將變成現錢,園區裡,農場中,人們給果木除草、澆水,為雞、魚餵食,忙碌而歡喜。他們說,種得出,賣得掉,“調整”調出了新天地。

阜城縣大白鄉全力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大文章

阜城縣大白鄉土地肥沃,有“良田沃野”的美稱,是全縣的“糧倉”。但近年來,傳統的小麥、玉米種植豐產卻不豐收。如何破題,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鄉黨委書記付貴軍帶領班子成員深入各村廣泛調研,經集體研究決定,積極引導農戶圍繞“生態、高效、特色”發展定位,深入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造血式”發展。“咕咕咕”,梓坤家庭農場裡,上百隻蘆花雞悠閒地在油菜花地裡覓食,而金黃的花海被一行行密植梨樹分割成塊。雞、梨、菜籽油,這一下就是三種收入!更讓人想豎大拇指的是,花開時節,還可以發展鄉村旅遊和釀蜜。“我們生產的‘白雪香梨’,已經通過了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無公害產品認證,鄉村旅遊也起了步,還帶動十幾個貧困戶脫了貧。”說起這份甜蜜的事業,農場負責人張輝充滿了幹勁,今年,他想在做精做優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農場規模。

阜城縣大白鄉全力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大文章

“圍繞農業增收、增效,我們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因地制宜開展結構調整,鼓勵社會資本投入,也引導一家一戶積極參與其中。”付貴軍說。目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成效初顯。成效背後是積極探索和實踐。種植結構調整,怎樣調?種什麼?大夥兒心裡沒有底。大白鄉按照“大產業抓品牌、強產業抓基地、新產業抓試驗田”的思路,積極對接河北省農科院,打造了千畝大豆基地、千畝密植梨基地、千畝黃桃基地,並積極試種紫花苜蓿、色素辣椒、中草藥、油菜和豌豆五個試驗田。去年,鴿鵓韓村種植的600畝豌豆喜獲豐收,幫助35個貧困戶鞏固了脫貧成效;今年崔家灣村種植了500畝豌豆,取得預期成效將在全鄉推廣。破解村民“不會種、不會管,不會銷”等問題,大白鄉通過成立村民種植合作社、組織村幹部和種植戶外出參觀學習、邀請專家授課等,解決技術難題,目前已先後培訓800餘人次,發放技術手冊1000餘份。在黃金蜜桃種植中,鄉里採用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肥料、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質量、統一品牌,分戶種植的“八統一分”的經營模式,既調動了果農積極性又降低了合作社運營成本,實現“雙贏”。銷售上,該鄉依託農村電商進行網上銷售,並與當地農產品加工企業深度合作,通過線下、線上融合的農業經濟新模式,實現了農戶增產增收。

阜城縣大白鄉全力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大文章

大力推進農業品牌化。大白鄉在成功培育“美白伊人”大豆和“白雪香梨”兩個商標品牌基礎上,正著力打造“黃妃蜜桃”,並積極構建源頭追溯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對企業的投入品管理、組織管理、技術管理、產品檢測、產地保護等方面進行嚴格把關,督促企業生產全過程採用無公害技術,大豆從播種開始,密植梨從嫁接開始,直至收穫實現全過程監控,消費者可通過網絡微信平臺實時查看產品來源及生產過程,讓“舌尖上的美味”安全放心。一系列舉措讓“村村有扶貧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人人有脫貧保障”,大家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一個月掙了一萬二!”蹲在綠油油的苜蓿叢中,土山村村民楊丙武臉上樂開了花。響應鄉黨委政府號召,他在自家門前種了七分地的紫花苜蓿,每年都收入喜人。在他的帶動下,全鄉3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用房前屋後、院裡院外的閒散空地,紛紛種上了小菜園。“今年還得多種點兒!”指著不遠處的一塊地,楊丙武說。來源:衡水日報APP作者:記者 段文雅

阜城縣大白鄉全力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大文章

阜城縣大白鄉全力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大文章

阜城縣大白鄉全力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大文章

原標題:《【一線傳真】阜城縣大白鄉全力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大文章》 原文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16753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