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援鄂無人感謝?販賣“對立”就是撕裂社會

近日,一篇由自媒體炮製的網文火了,文章稱一位民營單位護士抗疫期間獨自援鄂,卻沒有得到“掌聲和優待”。27日晚,當事人賈曉月髮長文澄清,表示“許多內容存在出入”,她以志願者身份支援武漢,有補貼和榮譽證書,離鄂歸鄉時受到當地政府迎接。


護士援鄂無人感謝?販賣“對立”就是撕裂社會

事實真相令人欣慰,但對這場“烏龍”的思考卻不應停止。一篇胡編亂造的小短文,如何能做到短時間內收割14萬點贊量,以及包括明星大V在內的3萬多轉發量?很大原因就在於此文在當下全民關注的熱點議題上大做文章,真假摻半地拼湊事實、製造對立、挑動情緒,讓讀者乍看之下無法區分,掉進流量圈套。

文章開頭就是一句“有個民營單位的護士”,接下來講述賈曉月援鄂之後的種種不平“遭遇”,並且使勁兒渲染悲涼情緒:“沒有享受到任何公派醫療人員的待遇”“沒有歡送,甚至連一句感謝都沒有”“無聲無息離開了那座英雄城市”……更以“武漢的朋友”這種無法考據的“證人”作為信息來源。看似客觀的敘事,字裡行間卻無一不在將所謂“公派”和“民營”作對比,“陰陽怪氣”地凸顯某種不公。人們對逆行者的感激與尊重情緒,就這樣被挑動起來,也同時被利用、被消費了。


護士援鄂無人感謝?販賣“對立”就是撕裂社會


一段時間來,類似“爆款”文章並不鮮見,善於“帶節奏”的賬號更比比皆是。他們的路數雖不高明,不外乎在熱點議題上,通過裁剪、選擇、拼湊事實等手法,刻意製造爭議與對立吸引眼球,卻每每能將輿論點燃。在這些自媒體的認知中,真實客觀一文不值,社會撕裂不足為懼,只有流量值得追逐。於是,“體制內外”“貧窮富有”都可以拿來炒作,甚至連性別、地域、愛好等都能用以製造矛盾。如此一來,流量來了,哪怕此後被闢謠打臉、平臺封號,也還可以“春風吹又生”——幾天之後同樣的配方,甚至同樣的模板換一位主人公,又是一篇“現象級爆文”。


護士援鄂無人感謝?販賣“對立”就是撕裂社會

任由某些自媒體“蹭熱點”、興風作浪,輿論場上必將一地雞毛。類似事件頻頻出現,也提醒我們,凡事多思考、多求證,才不會被謠言帶偏、為惡意所用。也要看到,僅靠輿論場的“自淨”功能難以根治亂象,規範自媒體行為還需監管發力。近日,國家網信辦嚴厲打擊網絡惡意營銷號,目前已清理相關文章6126篇,關停賬號18576個。這也傳遞出鮮明信號: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只要流量不顧底線、只要利益不顧良知的行為,必會受到應有處罰。更進一步來看,遏制謠言的生存和傳播空間,不僅“對號”也要“對人”。建立行業黑名單制度、提高違規違法成本,才能嚴防“換個馬甲”捲土重來等問題。

真實是媒體必須恪守的底線,對於自媒體來說同樣如此。越是信息繁雜、泥沙俱下的時代,越要靠做優內容與堅守價值勇立潮頭,造謠傳謠、製造矛盾,遲早會玩火自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