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好這兩種思維方式,讓你看問題更深刻有見地

最近讀了(美)尼爾.布朗和斯圖爾特.基利,合著的《學會提問》一書。開篇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引言部分引入了“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兩種思維模式。一下子,讓我特別有共鳴,確實,日常生活中,我們一直強調自我的批判性思維來掩飾我們似乎沒那麼大眾化的思維模式,顯得自己好像頗有學識,看起來沒那麼庸俗。然而,我們真的需要時時批判嗎?適當的吸收已經存在的客觀無害的信息又有什麼不好呢?

運用好這兩種思維方式,讓你看問題更深刻有見地

以下把這兩種思維與各位讀者分享,或許可以讓我們都能更深刻的更有見地的看問題。

海綿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即指的是思維類似於海綿放到水中的反應,充分吸收水分,被動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具備海綿式思維的你,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而你吸收到的知識或信息也必將為你以後進一步展開復雜的思考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這種思維方式相對被動,它並不需要你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來的輕鬆而快捷,尤其是當你看到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條又生動有趣時,這種思維方式更顯得有效。

運用好這兩種思維方式,讓你看問題更深刻有見地

淘金式思維

淘金式思維,即指的是你積極主動的參與,但卻隨時準備與之辯駁,不全然接受,有自己的態度與立場。

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而淘金式思維則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就此而言,兩種思維方式其實可以互補。

然而要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被動的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確實會為你提供一個富有成效的便捷起點,但海綿式思維卻有自己致命的缺點:對各種紛至沓來的信息和觀點如何做出取捨,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所以,如果我們始終依賴於海綿式思維方式,那麼它可能將導致我們對自己最新讀到或瞭解到的一切都深信不疑,缺乏信任感。

運用好這兩種思維方式,讓你看問題更深刻有見地

海綿式思維方式會讓我們往往在面對信息時,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出作者或信息提供者的觀點並充分加以理解,以此獲得新知。然後,淘金式思維方式則會針對既定的信息,旨在找出最佳判斷或合理的看法,批判性的評價所看到的材料,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

文稿原創:職話漫談(注:文稿信息參閱書籍(美)布朗,(美)基利,著:《學會提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