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的晉城首富:避居香港六年,“易主”沁和能源

作者:山西資本圈

12月17日,沁和能源2019年新徵程金牌客戶戰略發展研討會召開,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地點為位於山西孝義的鵬飛集團總部,鵬飛集團董事長鄭鵬以及沁和能源董事長趙學鋒等兩家公司主要高管皆悉數與會。

沁和能源進入“鵬飛時代”

對於過去的這一年,鄭鵬表示,“2018年是與大家相識相處的一年,從沁和的新業績上看到了發展合作的新未來,今天齊聚鵬飛,研究未來發展道路,形成戰略合作聯盟,要用全新的視野重新審視鵬飛和沁和的融合,鵬飛、沁和的融合將為未來的合作提供全新的舞臺”。

山西資本圈注意到,這是自2018年3月出席沁和能源2017年度總結大會和鵬飛集團運營沁水大酒店啟動儀式之後,作為鵬飛實業掌門人的鄭鵬對集團去年底整合沁和能源之舉並不多見地公開進行評價。

作為近年來漸露崢嶸的呂梁龍頭民企,鵬飛集團,又稱孝義鵬飛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實控人為鄭鵬,與呂梁柳林的聯盛能源、凌志能源一樣發家於煤焦資源,尤其在焦化領域頗有建樹。

鵬飛集團官網顯示,在完成對沁和能源的整合後,集團現有總資產500多億,職工15000餘人,煤礦17座,產能2000萬噸,原煤入洗能力2700萬噸,焦化產能1000萬噸,整體規模在山西民營煤焦企業中首屈一指,其曾以50.39億元的營收位列2018年山西民企百強榜第21位,而2017年這一數據僅為22.5億元。

相較於鵬飛集團,沁和能源的體量則相對小一些,不過後者的知名度卻更高,而這顯然與公司原實控人、被稱為“中國學歷最高的煤老闆”——呂中樓有關,此次鵬飛能夠牽手沁和能源同樣“離不開”呂中樓。

沁和能源的股權騰挪往事

不過關於呂中樓和沁和能源的故事,民間可謂有各式版本,山西資本圈不再贅述,僅根據官方公開信息作簡單梳理。

“隱身”的晉城首富:避居香港六年,“易主”沁和能源

資料顯示,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呂中樓,1965年生於山西省沁水縣。1998年,呂中樓創立晉城中嘉煤炭實業,也因此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而其此前曾任職於國家科委。在煤炭市場開啟“黃金十年”的2001年,呂中樓通過旗下的晉城中嘉煤炭實業聯合沁水縣國有資產管理局、中國和平(北京)投資等 5 家股東發起設立了晉城沁和煤業,並開始對沁水縣政府經營的“永紅、永安、侯村煤礦及嘉峰煤炭集運站”進行改制整合,2004年12月沁和煤業正式更名為沁和能源集團。

“隱身”的晉城首富:避居香港六年,“易主”沁和能源

(沁和能源初始股權結構)

而除了此次改制過程中資產評估是否合理外,沁和能源集團接下來“眼花繚亂”的股權騰挪更讓呂中樓因是否涉嫌侵佔鉅額國有資產而長期飽受爭議:

2004年3月,中國和平(北京)投資將所持10%股權轉讓給首都產業控股;2004年12月,中國和平(北京)投資和晉城中嘉煤炭實業分別將其持有的 15%和 5%股權再次轉讓給首都產業控股;2005年5月,北京潤新投資、中國大通實業、晉城中嘉煤炭實業分別將持有7.5%、15%和7.5%股權全部轉讓給中信信託。

最為關鍵的當屬2006年,當年首都產業控股、中信信託和晉城中嘉煤炭實業分別將其持有的沁和能源35%、30%和15%的股權全部轉讓給 Direct Power(恆能國際),至此恆能國際持有80%股權,沁和能源另兩大股東沁水縣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持股18.75%,晉城中嘉煤炭實業持股1.25%,而巧合的是恆能國際和晉城中嘉煤炭實業皆為呂中樓全資控股公司,這意味著在經過股權騰挪之後,呂中樓僅僅用了五年時間便實現了對沁和能源的絕對控制。

2011年,呂中樓再次對恆能國際所持沁和能源80%股權變更,將其轉讓給了同樣是自己全資控制的秀領有限,而這也是也是沁和能源工商註冊信息所展示的股權結構。

“隱身”的晉城首富:避居香港六年,“易主”沁和能源

(呂中樓旗下持股平臺股權結構)

呂中樓與百億礦權轉讓糾紛案

而在實現對沁和能源絕對控制的同時,呂中樓還通過沁和能源完成了三個重要產業佈局。

其一便是成為晉城知名市屬國企——蘭花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2005年合計投資40,592.61 萬元,直接持有公司6.66%的股權,同時委託中信信託代持蘭花集團21.35%的股權,合計持股28.01%的股權,這也是沁和能源這筆關鍵投資容易被忽略的原因,近年來沁和能源也一直嘗試解除中信信託的代持關係,但截至目前仍未如願。

其二則是持有山西天澤煤化工14.25%的股權:這家公司前身為晉城市第二化肥廠,曾是山西省最大的尿素生產企業,2017年公司營收為41.54億元,沁和能源初始投資為1.5億元,目前持股14.25%。

而最關鍵或者說影響最大的當屬得之復失的金海能源礦權:2006至2007年間,呂中樓操盤沁和能源前後拿下原山西首富張新明所持金海能源62%的股權,然而不曾想之後該煤礦市價急劇飆升至百億元,2009年上半年張新明希望要回上述股權,呂中樓自然不會同意,雙方便開始“家喻戶曉”的百億礦權轉讓糾紛案,最後最高法竟然支持了張新明的訴求,這一判決引發法律界譁然,就這樣沁和能源於2012年失去了金海能源的大部分股權,僅剩下沁和投資持有15%股權。

不過即便目前已證實張新明曾豪擲3000萬買通主導該案的最高院原副院長奚曉明,但沁和能源得之復失的金海能源股權仍未“迴歸”,目前沁和能源仍在申訴之中。

確實,雖然失去金海能源大部分礦權,並沒有影響呂中樓連續多年現身山西富豪榜,穩居晉城首富之位,但不可否認,自與張新明礦權糾紛開始,伴隨這位山西知名富豪的負面傳聞明顯增加,無論是沁和能源的改制風波還是之後的涉貪、涉賭傳聞,都讓呂中樓飽受爭議。

消失公眾視野避居香港

在漫天的負面消息之下,據公開報道稱,呂中樓為“避風頭”於2012年奔赴香港,沁和能源集團也多次澄清相關負面消息不實,但是呂中樓還是開始了長期滯留香港的生活,只能“遙控指揮”沁和能源的經營。

“隱身”的晉城首富:避居香港六年,“易主”沁和能源

在呂中樓短期內迴歸無望的情況下,沁和能源“無奈”於2015年3月發佈消息稱,由於原董事長呂中樓遭競爭對手使用網絡負面消息惡意攻擊,且長期居留香港,法定代表人安全資格證已過期,影響到公司的各項經營活動。為保證縣域經濟和公司持續發展,消除原董事長個人負面新聞對公司的不利影響,沁水縣政府經與呂中樓進行溝通,決定由政府股東委派的董事,也即原公司總經理趙學鋒擔任董事長職務,自此呂中樓正式退出沁和能源的日常經營管理,若有“要事當面相商”,也只能國內人員親赴香港與呂中樓面談。

而在呂中樓“隱身”的這幾年,同樣也是煤炭市場走向低迷的時期,沁和能源的問題便不斷湧現,公司除了尋求“自救”外,也開始尋找“外援”,據山西資本圈瞭解,包括中煤、保利、晉煤等國企,以及永泰能源、瑞茂通、美錦、駿化等民企,前後約有10餘家公司前來盡調,但大多在完成初步盡調後,均認為沁和後備資源少、人員包袱重等問題,所以戰略入股便不了了之,這也為鵬飛集團的進入提供了契機。

據沁和能源董事長趙學鋒透露,沁和能源於2017年10月開始接觸鵬飛集團,並於2017年底由鵬飛集團首先完成了呂中樓境外持股平臺49%股權的收購,且不排除進一步增持的可能性。而對於雙方合作的緣由,趙學鋒表示鵬飛集團近年來新收購礦井資源多、人員少,而沁和能源則是資源少、人員多,雙方互補性強,另外,沁和能源由於融資受限,擔保和抵押物資源幾乎用盡,雙方合作後,可採取雙方互保和增加抵押物等方式,解決融資難的問題,而鵬飛集團的整體實力也因此會明顯增強。

2018年10月,從公眾視野消失已逾六年之久的呂中樓,再次以53億元財富現身2018年胡潤百富榜,位列山西富豪第二位,此舉意味著雖然呂中樓“遠在他方”,邢利斌、張新明等曾經的“小夥伴”或對手紛紛身陷囹圄,但國內關於他的“傳說”仍在繼續。

(數據來源中國債登網、鵬飛集團、沁和能源官網等,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