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勸退16名本科生:孩子,對不起,媽媽不再撒謊了

在中國,每個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大多數父母無論付出多少心血,就是希望孩子能夠邁過高考這個門檻,成為一個有大學文憑的人。所以呢,在高考之前,父母往往會用各種物質上的獎勵,來督促孩子認真的準備高考。

我現在,還記得我媽媽曾這樣激勵我的話,“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很辛苦,但只要你考上大學,隨你怎麼玩都是可以的”。可是,當我上大學之後,我才發現,我媽“騙”我了。雖然跟“三點一線”的高中生活相比,我確實可以肆無忌憚的玩耍了,可是這種玩耍也會讓我掛科呀,甚至有可能會被勸退。

中國人民大學勸退16名本科生,這則新聞讓很多人為之震驚。很多孩子在高中都是“玩命”的學習,考上大學之後,卻因為掛科,甚至不去上課等原因而被學校勸退。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中國人民大學勸退16名本科生:孩子,對不起,媽媽不再撒謊了

有人說,這是高考制度造成的,因為我國教育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玩命“的高中和”放羊“的大學。正如作家清歡說:“在中國,有2000萬大學生,在假裝上課。”也有人說,高考是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可卻是目前最好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工具。與其說找制度的原因,我更願意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激勵自己的孩子?

中國人民大學勸退16名本科生:孩子,對不起,媽媽不再撒謊了

晚上,我在小區散步,就聽到一位媽媽這樣激勵自己的孩子:“寶貝,這次考試,如果你考到100分,我就獎勵你一部最新款的蘋果手機。” 孩子不屑的回答說:“算了,我已經有最新款的華為手機了,這次考不考100分,已經無所謂了。” 媽媽原本的本意是想通過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可是卻失效了。究其原因,是物質獎勵,這個只試用於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多次用也會失效。更嚴重的危害是,如果孩子只關注物質獎勵,而不是學習本身,這會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甚至把學習當做換取物質的一種手段。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物質獎勵會嚴重削弱內在激勵機制,那孩子可能會慢慢的不想學習,甚至會覺得是為了我們家長而學習。

中國人民大學勸退16名本科生:孩子,對不起,媽媽不再撒謊了

作為家長,良好的親子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說教,但我們可以有技巧的,從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相結合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當然,這個說起來很容易,但要想很好的做好確實很難,而且每個孩子的情況也不一樣。可是,我們可以先多瞭解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再結合自己家孩子的情況靈活處理。

在以往的研究中,教育心理學家很好的將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區分開來。簡而言之,內在激勵是孩子自己給自己的推動力,比如國慶節,著名演員海清的孩子自覺的在飛機上寫作業。外在激勵是孩子通過獎賞而獲得推動力,比如只要考試進前十名,爸媽就帶孩子去迪斯尼樂園玩。

不可否認,外部獎勵在孩子很少的時候,特別適用,而且效果也非常好。可是,如果年齡慢慢長大還只是通過外部獎勵作為推動力,那麼孩子可能會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缺乏自主性,嚴重的可能會產生厭學或逃學等現象的發生。

中國人民大學勸退16名本科生:孩子,對不起,媽媽不再撒謊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激勵機制,讓孩子,自己給自己加一個推動力呢?

1,對於孩子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請不要給予獎勵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孩子有進步,就應該給予更多的獎勵。這樣做,我們能傳遞的信息是,要想獎勵,要有進步。可是有研究表明,外部獎勵過多,會阻礙孩子發展屬於自己的內在動機,甚至有可能會挫傷孩子從事這個事情的積極性。所以除了獎勵之外,我們或許可以做的,就是觀察,從一個欣賞者的角度出發,看到孩子的進步,只為孩子的進步感到高興就可以了。

2,始終相信孩子,多鼓勵,少責備

期望-價值理論認為,當人們認為他們可以獲得成功,而且所達到的目標對於他們很有意義時,他們就會受到激勵而努力工作。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當前的學習情況,一起制定一個目標(不是父母強加的目標)。在孩子沒有達到目標之前,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對孩子的所有努力和微小的進步都需要鼓勵和表揚,並向孩子強調目標的價值和意義。當孩子真正達到目標的那一刻,孩子會體會到內在激勵的意義和價值,以及為目標奮鬥而收穫的快樂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