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別讓壓歲錢悄悄變了味兒

古人有云:“壓歲之物,本為鼓勵之用。”但如今,春節發紅包、給壓歲錢卻變味了,從最初的幾元、幾十元、上百元,到動輒上千元。“多了,我們拿不出來,少了,礙於情面,不敢拿出手”,壓歲錢讓我們這些工薪族、打工者苦不堪言,也給春節出門拜年訪友的人們增添了莫名的煩惱。

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的心理在作怪,一是出於面子向親朋好友展示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 壓歲錢”的感情成分、感恩意識和祝福意識逐漸淡化,很多人將壓歲錢的多少當做一種相互攀比的工具。不是對孩子的深情祝福,而是不良的物質教化和銅臭薰染,這種現象要及時糾正。

新年別讓壓歲錢悄悄變了味兒


一、壓歲錢最初始的意義 ,認識壓歲錢的由來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早期來說,壓歲錢並不是給真錢,而只是給像錢一樣的象徵性的東西,是希望起到震懾性的作用。但後來,人們逐漸把壓歲錢實用性的意義給強化了,因此就變成了給真正的貨幣。從此,壓歲錢“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漸結束,而其新擔負的“一本萬利”、“財源茂盛”、“步步高昇”等“勵志”作用應運而生。


新年別讓壓歲錢悄悄變了味兒


二、攀比心理的“尺碼”,拒絕變味人人有責

隨著我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親戚們幾乎都是獨自帶夢闖天涯,平時來往很少。春節時,我們大人認識、熟知的親戚,但對於小孩,我們與他們之間就是個陌生人,而壓歲錢就成了親戚表達關愛的最佳手段。或許有些庸俗,但我們必須承認,其實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壓歲錢很大程度上也是親戚之間的“社交手段”,甚至變成了兄弟之間衡量感情的“尺碼”。舉個例子:有的親戚會覺得親戚A給自己的小孩壓歲錢200塊錢,親戚B給自己小孩壓歲錢100塊錢。親戚會覺得親戚A與自己的關係更好,親戚B對自己不夠義氣。但是這個親戚卻不知道A年薪30萬,B年薪8萬。孩子就更不用說了,覺得叔叔A人帥大方,叔叔B太小氣。在這種變味、攀比的人情遊戲中,孩子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他們不僅會潛移默化地模仿大人們的遊戲規則,不利於健康成長。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將壓歲錢一概革除並不現實,當務之急是要有一個“量”的限制。 我們大人在給小孩壓歲錢的時候也需要有個“尺碼”,拒絕攀比,視經濟能力,親朋好友統一協商一個標準才能把控不變味的尺度,也可以減少我們的經濟“壓力”,


新年別讓壓歲錢悄悄變了味兒


三、加強感恩教育,合理支配壓歲錢

現在很多孩子將“拿到更多壓歲錢”當做重要目標,沒有感恩和感謝意識。年後,我們應該加強孩子的感恩教育,引導孩子合理地使用壓歲錢。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對於如何合理支配壓歲錢與大家分享一下三點建議。一、存銀行。在銀行給孩子開個賬戶,把壓歲錢存進去。以後,這個賬戶就是孩子個人專用的,平時可以隨時存入自己的零花錢。設立孩子個人賬戶,有利於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科學理財的好習慣。二、做專項。動員孩子從壓歲錢中拿出一部分來,用於開學交學雜費、買課外書和文具等,這部分消費叫“剛性支出”。三、表孝心、表愛心。引導孩子給長輩親戚購買價格合理的禮品,表達感恩之情。

傳統風俗與現代觀念並非不能兩全,合理的人情往來不能建立在金錢堆砌的基礎之上。每個歸鄉遊子的臉上都掛著喜悅,每個團聚的家庭都和諧美滿,才是春節民俗最根本的指向,希望你我共同參與,別讓壓歲錢悄悄變了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