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别让压岁钱悄悄变了味儿

古人有云:“压岁之物,本为鼓励之用。”但如今,春节发红包、给压岁钱却变味了,从最初的几元、几十元、上百元,到动辄上千元。“多了,我们拿不出来,少了,碍于情面,不敢拿出手”,压岁钱让我们这些工薪族、打工者苦不堪言,也给春节出门拜年访友的人们增添了莫名的烦恼。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心理在作怪,一是出于面子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 压岁钱”的感情成分、感恩意识和祝福意识逐渐淡化,很多人将压岁钱的多少当做一种相互攀比的工具。不是对孩子的深情祝福,而是不良的物质教化和铜臭熏染,这种现象要及时纠正。

新年别让压岁钱悄悄变了味儿


一、压岁钱最初始的意义 ,认识压岁钱的由来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早期来说,压岁钱并不是给真钱,而只是给像钱一样的象征性的东西,是希望起到震慑性的作用。但后来,人们逐渐把压岁钱实用性的意义给强化了,因此就变成了给真正的货币。从此,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的“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应运而生。


新年别让压岁钱悄悄变了味儿


二、攀比心理的“尺码”,拒绝变味人人有责

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亲戚们几乎都是独自带梦闯天涯,平时来往很少。春节时,我们大人认识、熟知的亲戚,但对于小孩,我们与他们之间就是个陌生人,而压岁钱就成了亲戚表达关爱的最佳手段。或许有些庸俗,但我们必须承认,其实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压岁钱很大程度上也是亲戚之间的“社交手段”,甚至变成了兄弟之间衡量感情的“尺码”。举个例子:有的亲戚会觉得亲戚A给自己的小孩压岁钱200块钱,亲戚B给自己小孩压岁钱100块钱。亲戚会觉得亲戚A与自己的关系更好,亲戚B对自己不够义气。但是这个亲戚却不知道A年薪30万,B年薪8万。孩子就更不用说了,觉得叔叔A人帅大方,叔叔B太小气。在这种变味、攀比的人情游戏中,孩子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他们不仅会潜移默化地模仿大人们的游戏规则,不利于健康成长。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将压岁钱一概革除并不现实,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量”的限制。 我们大人在给小孩压岁钱的时候也需要有个“尺码”,拒绝攀比,视经济能力,亲朋好友统一协商一个标准才能把控不变味的尺度,也可以减少我们的经济“压力”,


新年别让压岁钱悄悄变了味儿


三、加强感恩教育,合理支配压岁钱

现在很多孩子将“拿到更多压岁钱”当做重要目标,没有感恩和感谢意识。年后,我们应该加强孩子的感恩教育,引导孩子合理地使用压岁钱。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对于如何合理支配压岁钱与大家分享一下三点建议。一、存银行。在银行给孩子开个账户,把压岁钱存进去。以后,这个账户就是孩子个人专用的,平时可以随时存入自己的零花钱。设立孩子个人账户,有利于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科学理财的好习惯。二、做专项。动员孩子从压岁钱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开学交学杂费、买课外书和文具等,这部分消费叫“刚性支出”。三、表孝心、表爱心。引导孩子给长辈亲戚购买价格合理的礼品,表达感恩之情。

传统风俗与现代观念并非不能两全,合理的人情往来不能建立在金钱堆砌的基础之上。每个归乡游子的脸上都挂着喜悦,每个团聚的家庭都和谐美满,才是春节民俗最根本的指向,希望你我共同参与,别让压岁钱悄悄变了味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