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最高級的人生是活出自我的人生

《變形記》:最高級的人生是活出自我的人生

如果一天清晨,你睜開迷離的雙眼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你的背變成了鋼甲式的硬殼,肚皮變得僵硬,呈弓型,還是棕色的……這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恐懼、詫異還是困惑?

《變形記》講的就是這樣一個“人變蟲”的荒誕故事。

然而故事最特別的地方是,主人公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甲蟲後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複雜情緒。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自己會不會因此而被公司解聘。他甚至為自己變成甲蟲不能繼續承擔家庭的責任而感到羞愧。

在《變形記》的開頭,格里高爾的神經一直被一隻滴答滴答不停走著的鬧鐘牽動著,讓他焦慮不已。這個焦慮並不是自己變成甲蟲,或者自己為什麼會變成甲蟲的焦慮,而是擔心因為遲到將會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變形記》是弗蘭茲·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西方現代派文學奠基人之一。

文藝理論家扎東斯基曾評論說:“在卡夫卡之前,誰也不曾把不合理的東西和合理的東西、荒誕的東西和普通的東西如此緊密地纏在一起。”

就像《變形記》,它講述的故事荒謬無比,但是讀者的閱讀感受卻十分真實。就如同那催我們早起的滴答聲,即便在卡夫卡逝世95週年後的今天,彷彿依然控制著我們每個人的清晨。

一、弗蘭茲·卡夫卡

弗蘭茲·卡夫卡1883年出生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

卡夫卡身型瘦小,性格敏感、靦腆,但他的父親海爾曼身型強壯又獨斷專行。海爾曼是鄉下屠夫的孩子,憑藉著艱苦創業、白手起家成為一個百貨批發商。由於從來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文化教育,海爾曼知識貧乏、頭腦簡單但是很務實,為人則偏執又專橫粗暴。

在自己的公司,海爾曼是一個毫無溫情可言的暴君,經常肆意的使喚和責備他的店員。在家庭中他對妻子和孩子也實行家長式的專制統治。他幾乎每天都會訓斥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應該表現得更好,並且應該感恩於他。海爾曼對他的兒子們有一個明確的期望,即像自己一樣,坦誠、堅強、並且努力工作。

卡夫卡就這樣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般的“父親的陰影”中。

懼怕跟父親交流的卡夫卡在36歲時,曾戰戰兢兢地給父親寫了一封達幾十頁的長信,流露出對父親的極端恐懼心理。指責父親對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罵、威嚇、諷刺、獰笑”。

在《致父親的信》中,卡夫卡曾提到他欣賞一位猶太演員洛伊,而父親卻以不屑一顧的語氣和可怕的方式將那演員比做一隻甲蟲。

在卡夫卡短暫的四十一年生命中,他生活和感知的世界都是動盪不安的,國家的動盪以及作為猶太人被迫離群索居的生活,父親的霸道、專制、輕蔑和嘲笑,使他的一生充滿了不安全感和匱乏的歸屬感。

卡夫卡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和他對人性的洞察力使得他創作出了包括《變形記》在內的一系列偉大作品。

二、家庭關係的變形:人性的多元和複雜

《變形記》的主人公格里高爾無疑是卡夫卡筆下非常典型的一個人物。

格里高爾是一個勤奮的旅行營銷員。有一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樣睜開眼睛卻發現自己的身體變成了醜陋的甲蟲。

剛開始他還能發出人的聲音,但是之後他連說話的功能也喪失了。他成了一個活在甲蟲身體裡的人,雖然他的生活方式和起居和飲食習慣都變成了一隻蟲,但還保留著人的思想和思維方式。

《變形記》描述了格里高爾身體發生變形以後,他的社會關係和家庭關係的變化。

毫無疑問,一個“異類”是不能被人類社會所接受的。當格里高爾的身體發生變形以後首先遭到了所在公司的摒棄——他失業了。

隨後,文中詳述了他的家人因為他變形以後發生的一系列變化。

妹妹與格里高爾最為親近,剛開始還能照顧他的起居,但最終在她的建議下,整個家庭選擇與格里高爾一刀兩斷。

父親從得知格里高爾變形開始就是排斥和憤怒的。

母親則是病態而且羸弱的。絕大多數情形下母親都讓自己處於沉默和隔離的狀態。

只有一次母親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在父親想要了兒子(一個甲蟲)的性命時,母親不顧身體的不適,“跌跌撞撞踩著裙子奔向父親……雙手抱著父親的後腦,求他饒兒子一命。”她的據理力爭保住了兒子的性命。

然而確定格里高爾再也回不到從前時,她對兒子的厭棄之情很快取代了關愛之心。當格里高爾在凌晨一個人孤獨地死去,母親如釋重負,臉上露出“憂傷的微笑”。

很多評論家說格里高爾的母親是自私和冷漠的,在得知兒子死去時,臉上露出了 “憂傷的微笑”。然而正是“憂傷”這個前綴才讓母親“微笑”的自私和冷漠變得複雜而又深刻,使得卡夫卡的作品一下跳脫了臉譜化小說的膚淺。

媒體近期報道了一個患白血病的八歲男孩。父親因為家庭困難放棄了給他的治療。媒體記者帶著情緒的採訪,把父親塑造成了一個即冷漠又冷血的男人。

很多網友認為,父親放棄對孩子的治療是無助和無奈的。即便是一個正常的白領家庭誰能支付得了80萬元的治療費用呢?況且,即便80萬元的治療費用投入以後,孩子的治癒率也才有20%。

也許把新聞中男孩的父親和格里高爾的母親相提並論並不合適。一個是現實的殘酷和無奈,一個是荒誕的小說情節。

但是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生死相關的事件時,絕不是愛或者不愛,冷漠或者熱烈這樣簡單的詞彙就可以下定論的。

不得不說,卡夫卡的作品對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這讓他的作品顯得十分的深刻,最終能夠超越國界和時間,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的讀者讀到這個作品,都可以從中感受到震撼、產生共鳴。

三、精神世界的變形:個性的喪失

《變形記》從字面上理解是主人公格里高爾身體的變形。但是,很多學者認為,作者卡夫卡想表達的其實是主人公精神世界的變形。

格里高爾的思想在他的身體變形以前已經發生了變形。這個變形是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格里高爾作為人的個性的喪失。

格里高爾在變形以前兢兢業業地做著一份不喜歡的工作,忍受著上司的暴脾氣,他也幻想著有一天能夠離開這樣的崗位。但是,家庭的重擔和責任,讓他不得不一再犧牲和壓縮個人的需求和特質而去適應社會和家庭的要求。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以後,他對於自己身體的變形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恐懼和焦慮,甚至沒有追問自己為什麼會變形,彷彿一切都那麼的自然。他最擔心的是自己作為公司的職員,會不會被辭退;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家庭會不會因為他的變形而陷入困境。直至生命終點將至,格里高爾最羞愧的還是因為自己變形給家庭帶來的災難。

在格里高爾心裡自己只是一個生產者和工作者,一臺必須持續高效運行的機器,一個必須為家庭掙錢的工具。

很多學者評價說,格里高爾喪失了作為人應有的個人意志和需求。在面對心理的諸多不滿時,他一味的屈從,卻沒有去反抗和改變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格里高爾可能是你也是我。

在《變形記》裡,與格里高爾最為親近的妹妹逐漸成熟並強大,開始成為家庭重要事務的參與者和主要決策者。文末留給讀者的懸念是妹妹的未來是怎樣的?看到這裡,讀者也許也會反問,妹妹會成為第二個格里高爾麼?

四、拒絕變形,活出最高級的人生

也許作者卡夫卡通過《變形記》真正想表達的訴求是,“我們該如何才能走出‘變形’的圈套?”

這個問題對於生活在當代社會中的你我一樣有深刻的意義。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工作,很多時候走的太遠了,甚至忘記了自己當初為什麼出發。

在職場中打拼的白領人士沒日沒夜的忙碌著,起初都是為了家人過上好的生活。然而,得到金錢和職位的提升時,我們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健康,也錯過了與家人的團聚和孩子的成長。

《變形記》的作者卡夫卡一生三次訂婚又三次解除婚約。卡夫卡曾對朋友說,他懼怕瑣碎的家庭生活毀掉他摯愛的寫作。

卡夫卡一生只是一個保險公司的職員,寫作是他對抗孤獨、安放自我的生存方式。因為熱愛,他並沒有把寫作當作謀生的工具。寫作也成為他在冰冷的現實中,堅強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卡夫卡去世後,他的友人才違背了他的意願將他生前的作品出版發行。卡夫卡的才華立刻為全世界的人驚歎。

雖然很多人為這個天才的作家惋惜,但是對於卡夫卡來說,也許只要能夠寫作就夠了。

孔子曾說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某種意義上說,雖然卡夫卡窮困潦倒,但是他的人生和孔子一樣,都是活出自我的最高級的人生。卡夫卡是通過堅持自己摯愛的寫作拒絕了“變形”的。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如何才能在承擔應盡責任的同時保持自我的價值和個性呢?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個課題也許需要我們通過一生去實踐和探索。

毋庸置疑的是,只有活出真實的自我才算得上不枉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