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最高级的人生是活出自我的人生

《变形记》:最高级的人生是活出自我的人生

如果一天清晨,你睁开迷离的双眼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你的背变成了钢甲式的硬壳,肚皮变得僵硬,呈弓型,还是棕色的……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恐惧、诧异还是困惑?

《变形记》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人变虫”的荒诞故事。

然而故事最特别的地方是,主人公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复杂情绪。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自己会不会因此而被公司解聘。他甚至为自己变成甲虫不能继续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羞愧。

在《变形记》的开头,格里高尔的神经一直被一只滴答滴答不停走着的闹钟牵动着,让他焦虑不已。这个焦虑并不是自己变成甲虫,或者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甲虫的焦虑,而是担心因为迟到将会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变形记》是弗兰兹·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

文艺理论家扎东斯基曾评论说:“在卡夫卡之前,谁也不曾把不合理的东西和合理的东西、荒诞的东西和普通的东西如此紧密地缠在一起。”

就像《变形记》,它讲述的故事荒谬无比,但是读者的阅读感受却十分真实。就如同那催我们早起的滴答声,即便在卡夫卡逝世95周年后的今天,仿佛依然控制着我们每个人的清晨。

一、弗兰兹·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卡夫卡身型瘦小,性格敏感、腼腆,但他的父亲海尔曼身型强壮又独断专行。海尔曼是乡下屠夫的孩子,凭借着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由于从来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海尔曼知识贫乏、头脑简单但是很务实,为人则偏执又专横粗暴。

在自己的公司,海尔曼是一个毫无温情可言的暴君,经常肆意的使唤和责备他的店员。在家庭中他对妻子和孩子也实行家长式的专制统治。他几乎每天都会训斥自己的孩子,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得更好,并且应该感恩于他。海尔曼对他的儿子们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即像自己一样,坦诚、坚强、并且努力工作。

卡夫卡就这样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惧怕跟父亲交流的卡夫卡在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指责父亲对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骂、威吓、讽刺、狞笑”。

在《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曾提到他欣赏一位犹太演员洛伊,而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做一只甲虫。

在卡夫卡短暂的四十一年生命中,他生活和感知的世界都是动荡不安的,国家的动荡以及作为犹太人被迫离群索居的生活,父亲的霸道、专制、轻蔑和嘲笑,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安全感和匮乏的归属感。

卡夫卡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人性的洞察力使得他创作出了包括《变形记》在内的一系列伟大作品。

二、家庭关系的变形:人性的多元和复杂

《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无疑是卡夫卡笔下非常典型的一个人物。

格里高尔是一个勤奋的旅行营销员。有一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睁开眼睛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丑陋的甲虫。

刚开始他还能发出人的声音,但是之后他连说话的功能也丧失了。他成了一个活在甲虫身体里的人,虽然他的生活方式和起居和饮食习惯都变成了一只虫,但还保留着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变形记》描述了格里高尔身体发生变形以后,他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变化。

毫无疑问,一个“异类”是不能被人类社会所接受的。当格里高尔的身体发生变形以后首先遭到了所在公司的摒弃——他失业了。

随后,文中详述了他的家人因为他变形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妹妹与格里高尔最为亲近,刚开始还能照顾他的起居,但最终在她的建议下,整个家庭选择与格里高尔一刀两断。

父亲从得知格里高尔变形开始就是排斥和愤怒的。

母亲则是病态而且羸弱的。绝大多数情形下母亲都让自己处于沉默和隔离的状态。

只有一次母亲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父亲想要了儿子(一个甲虫)的性命时,母亲不顾身体的不适,“跌跌撞撞踩着裙子奔向父亲……双手抱着父亲的后脑,求他饶儿子一命。”她的据理力争保住了儿子的性命。

然而确定格里高尔再也回不到从前时,她对儿子的厌弃之情很快取代了关爱之心。当格里高尔在凌晨一个人孤独地死去,母亲如释重负,脸上露出“忧伤的微笑”。

很多评论家说格里高尔的母亲是自私和冷漠的,在得知儿子死去时,脸上露出了 “忧伤的微笑”。然而正是“忧伤”这个前缀才让母亲“微笑”的自私和冷漠变得复杂而又深刻,使得卡夫卡的作品一下跳脱了脸谱化小说的肤浅。

媒体近期报道了一个患白血病的八岁男孩。父亲因为家庭困难放弃了给他的治疗。媒体记者带着情绪的采访,把父亲塑造成了一个即冷漠又冷血的男人。

很多网友认为,父亲放弃对孩子的治疗是无助和无奈的。即便是一个正常的白领家庭谁能支付得了80万元的治疗费用呢?况且,即便80万元的治疗费用投入以后,孩子的治愈率也才有20%。

也许把新闻中男孩的父亲和格里高尔的母亲相提并论并不合适。一个是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一个是荒诞的小说情节。

但是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生死相关的事件时,绝不是爱或者不爱,冷漠或者热烈这样简单的词汇就可以下定论的。

不得不说,卡夫卡的作品对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这让他的作品显得十分的深刻,最终能够超越国界和时间,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读者读到这个作品,都可以从中感受到震撼、产生共鸣。

三、精神世界的变形:个性的丧失

《变形记》从字面上理解是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体的变形。但是,很多学者认为,作者卡夫卡想表达的其实是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变形。

格里高尔的思想在他的身体变形以前已经发生了变形。这个变形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格里高尔作为人的个性的丧失。

格里高尔在变形以前兢兢业业地做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忍受着上司的暴脾气,他也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离开这样的岗位。但是,家庭的重担和责任,让他不得不一再牺牲和压缩个人的需求和特质而去适应社会和家庭的要求。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以后,他对于自己身体的变形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恐惧和焦虑,甚至没有追问自己为什么会变形,仿佛一切都那么的自然。他最担心的是自己作为公司的职员,会不会被辞退;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家庭会不会因为他的变形而陷入困境。直至生命终点将至,格里高尔最羞愧的还是因为自己变形给家庭带来的灾难。

在格里高尔心里自己只是一个生产者和工作者,一台必须持续高效运行的机器,一个必须为家庭挣钱的工具。

很多学者评价说,格里高尔丧失了作为人应有的个人意志和需求。在面对心理的诸多不满时,他一味的屈从,却没有去反抗和改变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格里高尔可能是你也是我。

在《变形记》里,与格里高尔最为亲近的妹妹逐渐成熟并强大,开始成为家庭重要事务的参与者和主要决策者。文末留给读者的悬念是妹妹的未来是怎样的?看到这里,读者也许也会反问,妹妹会成为第二个格里高尔么?

四、拒绝变形,活出最高级的人生

也许作者卡夫卡通过《变形记》真正想表达的诉求是,“我们该如何才能走出‘变形’的圈套?”

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你我一样有深刻的意义。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工作,很多时候走的太远了,甚至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在职场中打拼的白领人士没日没夜的忙碌着,起初都是为了家人过上好的生活。然而,得到金钱和职位的提升时,我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健康,也错过了与家人的团聚和孩子的成长。

《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卡夫卡曾对朋友说,他惧怕琐碎的家庭生活毁掉他挚爱的写作。

卡夫卡一生只是一个保险公司的职员,写作是他对抗孤独、安放自我的生存方式。因为热爱,他并没有把写作当作谋生的工具。写作也成为他在冰冷的现实中,坚强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卡夫卡去世后,他的友人才违背了他的意愿将他生前的作品出版发行。卡夫卡的才华立刻为全世界的人惊叹。

虽然很多人为这个天才的作家惋惜,但是对于卡夫卡来说,也许只要能够写作就够了。

孔子曾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卡夫卡穷困潦倒,但是他的人生和孔子一样,都是活出自我的最高级的人生。卡夫卡是通过坚持自己挚爱的写作拒绝了“变形”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何才能在承担应尽责任的同时保持自我的价值和个性呢?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课题也许需要我们通过一生去实践和探索。

毋庸置疑的是,只有活出真实的自我才算得上不枉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