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王廣宇講“新實體經濟”


2月19日晚八點,王廣宇老師應中信出版社之邀,以直播方式做了一次線上交流,交流主題是:新實體企業的自救與變革。王廣宇是華軟資本集團董事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理事長。《新實體經濟》一書是王廣宇所著,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其核心觀點是:大力發展新實體經濟,重啟中國增長動能。疫情當下,如何快速止損、走出泥潭?疫情過後,如何發揮新實體經濟的優勢?交流提綱包括四個部分:大疫當前,困境面對;新實體經濟是未來;企業高成長的主導邏輯;企業自救和變革的四點思考。現就聽講要點及本人點滴思考簡記如下。

1.關於新實體經濟的溯源、概念及如何做。

2016年5月,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大會上講:“華為已在前進中迷航”,“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體現出強烈危機意識。這正是華為的偉大之處。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優化創新生態,形成多主體協同、全方位推進的創新局面。

新實體經濟是針對傳統實體經濟而言的。傳統實體經濟的弊病,我理解有二:一是全要素生產率低,回報率不達預期,所以投資起不來。二是負的外部性,傻大黑粗,在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上有欠賬。那麼新實體經濟是什麼?至少有這樣幾個特點:要能夠有效滿足客戶真實需求(高質量、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要有突破前沿技術(科技密集型);要容納現代人才就業(新型人才、創新性人才);要生態、環保、可持續(摒棄負的外部性);要有新一代領袖級企業家。

新實體經濟如何做?必須與投資、金融改革相結合。具體包括:第一,改善投資的環境,增加投資渠道、開放渠道,要推動國企的改革,給民營部門以不同形式進入更多領域的機會。第二,改善金融市場環境和生態,讓市場風險定價功能逐步完善。第三,發展權益金融,促進直接融資,優化中國的創業投資環境,給予初創企業指導、支持。

2.新實體經濟發展的三個“第一”。突破新技術,是新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建立新商業模式,是新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邏輯。走天然全球化道路,是新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選擇。強調新實體經濟,說到底,就是不能把命運放在他人手上。從傳統到新興,是企業家正確選擇。新技術的競爭,本質是對未來的競爭。老師做了列舉,包括:燃料電池汽車,新一代機器人,可循環利用的熱固性塑料,精準基因工程技術,積材製造,自然人工智能,分佈式製造,能夠感知和避讓的無人機,神經形態技術,數字基因組。

3.特殊時期主導增長的邏輯“三問”。第一,是真生意嗎?這是“事”的角度。洞察需求,應對市場;商機與變化;交付的效率。第二,是好團隊嗎?這是“人”的角度。最好是優勢互補的人一起創業;一定要有技術過硬並能帶隊伍的技術帶頭人;適應新一代人才的能力特點。第三,有能力和速度嗎?這是“發展質量”的角度。是否能夠做到:既控制成本,又快速擴張,既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資源配置能否支持響應速度,是重大挑戰,並非說一兩句話、發一兩個指令那麼簡單。我感覺,此點不易做到,企業領導層易犯盲目自大的錯誤,自以為乾坤盡在掌握,實際沒那麼神,到底幾斤幾兩重,能否一呼百應、一鍵啟動,空說無用,一干開就知道了。

4.關於企業自救和變革的四點思考。第一,拒絕與他人一起奔向懸崖。最危險的敵人,是無視信息。包括:真實的情況與預判、性質是否演變、不要在等待中迷失、凡事想在前面、量身定製轉型的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思考,要在思考中改變。第二,學習微笑,重新瞄準。重新瞄準的舉措,包括:現金儲備與融資、供應鏈的精簡、應用信息技術、人才與組織、利益相關真的定位。這裡的微笑,是指經濟學上的微笑曲線。傳統微笑曲線主要考慮因素:數據、研發、供應、製造、銷售、品牌、金融。產業互聯微笑曲線即互聯網+X,主要包括:智能製造、物流平臺、交易平臺、增信平臺。要重新找見自己的微笑曲線。第三,挖護城河,打持久戰。巴菲特的觀點很棒:考察企業的持久性,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看一個企業的競爭能力;我喜歡的企業,是那種具有持續生存能力和強大競爭優勢的企業;就像一個堅固的城堡,四周被護城河包圍,河裡還有兇猛的鱷魚;當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衝突時,加寬護城河應當優先考慮。“護城河”這個詞老聽說,原來源頭在巴菲特這裡。老師舉了吉爾德科學公司的例子,提煉出成功的五個因素:快速複製、重視研發、產品專注、資本助力、使命謹慎。第四,提升自我,再造夢想。企業家的發展觀必須進化,包括:相信市場的力量、預期會自我實現、政府幹預(救市的悖論)、自我變革(保護實力並增強免疫力)。老師強調:認清了世間的殘酷,仍然選擇擁抱生活。你必須是一個獨立的思考者。要想做的比市場更好,必須獨立思考。人類最大的悲劇,就是腦子裡有錯誤的想法,而自己又意識不到。

5.先瞄準後開槍,還是開槍後再瞄準?一般是先瞄準後開槍,這是常識。但時代發生了變化。隨著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溝通和協同的效率大大改變了,對過去是個顛覆。這樣的情況下,就未必是先瞄準了。而是先開槍,在開槍中再瞄準(當然大的方向和範圍要對)。也就是說,只有在行動中發現問題,才是靠譜的。如果期望把一切想好了再做,那可能就啥也做不成。

6.疫情對崗位必要性和工作模式是個檢測。疫情中,我們常聽到一句調侃的話:原來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確實,從人性的角度看,以工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社會交際,是剛需。未來,我們將進入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時代,機器人把原來很多基於人的謀生需要的工作都幹了,對於人來說,工作成為一種豪華配置,不是任何人隨隨便便就可以輕鬆擁有的。我猜測,只有做機器人做不了的,才是未來人類的素質進化方向,甚至是基因演進方向。如果糊里糊塗地與機器人爭工作,那就會出現老師所講的情形:更令人鬱悶的是,這麼長時間不上班,才發現哪些崗位是真正有用的、哪些崗位根本就不需要,原來我們不上班,企業可以運行的更好。這有些諷刺,但無疑是事實。疫情以一種冷靜的、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時代,機器人對人是革命性挑戰,如何認識工作、如何找工作,以及如何工作(線上比現場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已經成為重大時代課題了。

7.同樣的問題,不同的答案。老師講了個小故事,愛因斯坦給研究生出考題,連續兩個年度的題目完全一樣。助手問,為何你給這同一個班今年的題目和去年的題目一樣呢?愛因斯坦說:答案變了。這啟示我們:一方面,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遇到的一切問題,在人類歷史上都遇到過(可能只是具體表現形式的差異);另一方面,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對同一問題的解答、認識水平、解決方案,隨時空變化和人的不同而不同。在實務中,我們常會聽到有人抱怨上級:又變了。這體現出人性中求穩懼變的特點,也說明了一定的認知侷限性,需提升。

8.為什麼科技型、創業型企業“貴”?因為估值難,所以貴。越白越貴,是說越是白馬股,越貴,比如茅臺、格力。另一個趨勢是,越不懂越貴。大多數人看不懂的,才叫創新,否則叫什麼創新。這觀點很有意思,大約是通識吧,先記下。

9.企業家要學習與權益金融者共舞。(1)概念。權益金融,是指與股東、創業者共擔風險的金融行為。(2)價值點。權益金融,支持科技研發和初創企業。從風險投資機構的角度,應幫助企業實現融資和融資的結合,為不同企業提供融資之外的有效增值服務,更好更快地幫助企業成長髮展。(3)如何做,應大力發展權益金融。依法監管,完善行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提供適度寬鬆的監管環境,主要針對基金投資者保護進行設定,對私募機構運作及管理的監管不宜過度;必要時應給予適度優惠的政策,從而鼓勵吸納民間社會資本;各風投行業應積極吸引包括銀行、保險、養老金、慈善基金、上市公司等各類機構的長期資金多渠道拓展資金來源。

10.投之以資本,報之以科技,成之以人文。現代社會有兩大支柱:科學和人文。科技與金融資本,應以人為本,互相扶持,而非異化和排斥。熊彼特說,所有長期增長都來源於技術創新。希克斯說,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一場金融革命。具體強調了幾個點:理性資本追逐創新,推動科研改革;出清落後產能,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給予新興技術型企業高估值,鼓勵上市公司加大科研投入;重視認知科技和信息技術;面向未來,真正打造發展新動能。

11.關於獨角獸企業的曇花一現和科技過熱。據稱管清友有一文章:不要讓獨角獸成為獨角鬥。確實,好多企業過度包裝、增加了泡沫,實質是“與資本共謀”(要共舞,不可以共謀)。老師強調,資本是第二動力,不是第一動力,應更加理性一些,更注重第一性問題(技術本身、企業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對於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等,是否有泡沫?毫無疑問在國內已確定有非常過熱的跡象。應該明白,並不是新技術,從六十年代就有了,已有五六十年的發展史。目前進入應用,才剛剛開始。要看到過熱跡象,也要看到趨勢,防止大熱必死的魔咒。這樣才是冷靜、理性的。

12.疫情迫使中小微企業找出自己的比較優勢。我理解,政策救助是一方面,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是自己要行,要有核心優勢、比較優勢,要有核心競爭力,要能夠市場化生存。出清落後產能也還是必要的。疫情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政策救助與深化改革並舉(兼顧穩就業、保市場主體),是可預期的未來。

13.關於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成立於2013年9月,是新型民間智庫。主要人物有賈康、洪琦(民生銀行)、王廣宇(華軟資本)、井賢棟(螞蟻金服)。強調“求真務實融合古今、開放包容貫通中西”。強調“責任、專業、團結、創新”(文化)。強調“人才是核心、研究是基礎、社會效益是追求”(理念)。踐行“梅花精神”(堅毅執著、勤勉奮進)和“牡丹精神”(大氣莊嚴、包容四方)。主要平臺有: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對中央《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應深學、力行。

(2020.4.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