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广宇讲“新实体经济”


2月19日晚八点,王广宇老师应中信出版社之邀,以直播方式做了一次线上交流,交流主题是:新实体企业的自救与变革。王广宇是华软资本集团董事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新实体经济》一书是王广宇所著,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其核心观点是:大力发展新实体经济,重启中国增长动能。疫情当下,如何快速止损、走出泥潭?疫情过后,如何发挥新实体经济的优势?交流提纲包括四个部分:大疫当前,困境面对;新实体经济是未来;企业高成长的主导逻辑;企业自救和变革的四点思考。现就听讲要点及本人点滴思考简记如下。

1.关于新实体经济的溯源、概念及如何做。

2016年5月,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华为已在前进中迷航”,“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体现出强烈危机意识。这正是华为的伟大之处。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

新实体经济是针对传统实体经济而言的。传统实体经济的弊病,我理解有二:一是全要素生产率低,回报率不达预期,所以投资起不来。二是负的外部性,傻大黑粗,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上有欠账。那么新实体经济是什么?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要能够有效满足客户真实需求(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要有突破前沿技术(科技密集型);要容纳现代人才就业(新型人才、创新性人才);要生态、环保、可持续(摒弃负的外部性);要有新一代领袖级企业家。

新实体经济如何做?必须与投资、金融改革相结合。具体包括:第一,改善投资的环境,增加投资渠道、开放渠道,要推动国企的改革,给民营部门以不同形式进入更多领域的机会。第二,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和生态,让市场风险定价功能逐步完善。第三,发展权益金融,促进直接融资,优化中国的创业投资环境,给予初创企业指导、支持。

2.新实体经济发展的三个“第一”。突破新技术,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立新商业模式,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逻辑。走天然全球化道路,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选择。强调新实体经济,说到底,就是不能把命运放在他人手上。从传统到新兴,是企业家正确选择。新技术的竞争,本质是对未来的竞争。老师做了列举,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新一代机器人,可循环利用的热固性塑料,精准基因工程技术,积材制造,自然人工智能,分布式制造,能够感知和避让的无人机,神经形态技术,数字基因组。

3.特殊时期主导增长的逻辑“三问”。第一,是真生意吗?这是“事”的角度。洞察需求,应对市场;商机与变化;交付的效率。第二,是好团队吗?这是“人”的角度。最好是优势互补的人一起创业;一定要有技术过硬并能带队伍的技术带头人;适应新一代人才的能力特点。第三,有能力和速度吗?这是“发展质量”的角度。是否能够做到:既控制成本,又快速扩张,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资源配置能否支持响应速度,是重大挑战,并非说一两句话、发一两个指令那么简单。我感觉,此点不易做到,企业领导层易犯盲目自大的错误,自以为乾坤尽在掌握,实际没那么神,到底几斤几两重,能否一呼百应、一键启动,空说无用,一干开就知道了。

4.关于企业自救和变革的四点思考。第一,拒绝与他人一起奔向悬崖。最危险的敌人,是无视信息。包括:真实的情况与预判、性质是否演变、不要在等待中迷失、凡事想在前面、量身定制转型的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思考,要在思考中改变。第二,学习微笑,重新瞄准。重新瞄准的举措,包括:现金储备与融资、供应链的精简、应用信息技术、人才与组织、利益相关真的定位。这里的微笑,是指经济学上的微笑曲线。传统微笑曲线主要考虑因素:数据、研发、供应、制造、销售、品牌、金融。产业互联微笑曲线即互联网+X,主要包括:智能制造、物流平台、交易平台、增信平台。要重新找见自己的微笑曲线。第三,挖护城河,打持久战。巴菲特的观点很棒:考察企业的持久性,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看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喜欢的企业,是那种具有持续生存能力和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四周被护城河包围,河里还有凶猛的鳄鱼;当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冲突时,加宽护城河应当优先考虑。“护城河”这个词老听说,原来源头在巴菲特这里。老师举了吉尔德科学公司的例子,提炼出成功的五个因素:快速复制、重视研发、产品专注、资本助力、使命谨慎。第四,提升自我,再造梦想。企业家的发展观必须进化,包括:相信市场的力量、预期会自我实现、政府干预(救市的悖论)、自我变革(保护实力并增强免疫力)。老师强调:认清了世间的残酷,仍然选择拥抱生活。你必须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要想做的比市场更好,必须独立思考。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脑子里有错误的想法,而自己又意识不到。

5.先瞄准后开枪,还是开枪后再瞄准?一般是先瞄准后开枪,这是常识。但时代发生了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沟通和协同的效率大大改变了,对过去是个颠覆。这样的情况下,就未必是先瞄准了。而是先开枪,在开枪中再瞄准(当然大的方向和范围要对)。也就是说,只有在行动中发现问题,才是靠谱的。如果期望把一切想好了再做,那可能就啥也做不成。

6.疫情对岗位必要性和工作模式是个检测。疫情中,我们常听到一句调侃的话:原来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确实,从人性的角度看,以工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社会交际,是刚需。未来,我们将进入人与机器人共舞的时代,机器人把原来很多基于人的谋生需要的工作都干了,对于人来说,工作成为一种豪华配置,不是任何人随随便便就可以轻松拥有的。我猜测,只有做机器人做不了的,才是未来人类的素质进化方向,甚至是基因演进方向。如果糊里糊涂地与机器人争工作,那就会出现老师所讲的情形:更令人郁闷的是,这么长时间不上班,才发现哪些岗位是真正有用的、哪些岗位根本就不需要,原来我们不上班,企业可以运行的更好。这有些讽刺,但无疑是事实。疫情以一种冷静的、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机器人对人是革命性挑战,如何认识工作、如何找工作,以及如何工作(线上比现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已经成为重大时代课题了。

7.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老师讲了个小故事,爱因斯坦给研究生出考题,连续两个年度的题目完全一样。助手问,为何你给这同一个班今年的题目和去年的题目一样呢?爱因斯坦说:答案变了。这启示我们:一方面,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遇到的一切问题,在人类历史上都遇到过(可能只是具体表现形式的差异);另一方面,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对同一问题的解答、认识水平、解决方案,随时空变化和人的不同而不同。在实务中,我们常会听到有人抱怨上级:又变了。这体现出人性中求稳惧变的特点,也说明了一定的认知局限性,需提升。

8.为什么科技型、创业型企业“贵”?因为估值难,所以贵。越白越贵,是说越是白马股,越贵,比如茅台、格力。另一个趋势是,越不懂越贵。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才叫创新,否则叫什么创新。这观点很有意思,大约是通识吧,先记下。

9.企业家要学习与权益金融者共舞。(1)概念。权益金融,是指与股东、创业者共担风险的金融行为。(2)价值点。权益金融,支持科技研发和初创企业。从风险投资机构的角度,应帮助企业实现融资和融资的结合,为不同企业提供融资之外的有效增值服务,更好更快地帮助企业成长发展。(3)如何做,应大力发展权益金融。依法监管,完善行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适度宽松的监管环境,主要针对基金投资者保护进行设定,对私募机构运作及管理的监管不宜过度;必要时应给予适度优惠的政策,从而鼓励吸纳民间社会资本;各风投行业应积极吸引包括银行、保险、养老金、慈善基金、上市公司等各类机构的长期资金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10.投之以资本,报之以科技,成之以人文。现代社会有两大支柱:科学和人文。科技与金融资本,应以人为本,互相扶持,而非异化和排斥。熊彼特说,所有长期增长都来源于技术创新。希克斯说,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一场金融革命。具体强调了几个点:理性资本追逐创新,推动科研改革;出清落后产能,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给予新兴技术型企业高估值,鼓励上市公司加大科研投入;重视认知科技和信息技术;面向未来,真正打造发展新动能。

11.关于独角兽企业的昙花一现和科技过热。据称管清友有一文章:不要让独角兽成为独角斗。确实,好多企业过度包装、增加了泡沫,实质是“与资本共谋”(要共舞,不可以共谋)。老师强调,资本是第二动力,不是第一动力,应更加理性一些,更注重第一性问题(技术本身、企业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对于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等,是否有泡沫?毫无疑问在国内已确定有非常过热的迹象。应该明白,并不是新技术,从六十年代就有了,已有五六十年的发展史。目前进入应用,才刚刚开始。要看到过热迹象,也要看到趋势,防止大热必死的魔咒。这样才是冷静、理性的。

12.疫情迫使中小微企业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我理解,政策救助是一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自己要行,要有核心优势、比较优势,要有核心竞争力,要能够市场化生存。出清落后产能也还是必要的。疫情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政策救助与深化改革并举(兼顾稳就业、保市场主体),是可预期的未来。

13.关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9月,是新型民间智库。主要人物有贾康、洪琦(民生银行)、王广宇(华软资本)、井贤栋(蚂蚁金服)。强调“求真务实融合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强调“责任、专业、团结、创新”(文化)。强调“人才是核心、研究是基础、社会效益是追求”(理念)。践行“梅花精神”(坚毅执着、勤勉奋进)和“牡丹精神”(大气庄严、包容四方)。主要平台有: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对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应深学、力行。

(2020.4.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