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

數聲啼鳥怨年華。

又是淒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

綠楊堤畔問荷花:

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仲殊《南柯子》

【作者】

北宋僧人、詞人。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本姓張,名揮,仲殊為其法號。

曾應進士科考試。生卒年不詳。年輕時遊蕩不羈,幾乎被妻子毒死,棄家為僧,先後寓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因時常食蜜以解毒,人稱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稱他為僧揮。他與蘇軾往來甚厚。徽宗崇寧年間自縊而死。


【譯文】

潮水漲平了沙路,遠處的青山連綿不斷,偶爾聽到幾聲鳥鳴,好像是在哀怨時光流逝。又是淒涼冷漠的秋天了,我遠在海角天涯。


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殘月西墮。白露溼衣,拂曉的涼風慢慢地吹散朝霞。走到那似曾相識綠楊堤畔,我詢問起塘中盛開的荷花:“你可記得,那年我路邊沽酒,敲開的是哪門哪家?”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詞人對塵世生活的眷戀之情,表明了詞人情操越俗的品格和對浮世生活的深情迷戀。全詞即景生情,寓情於景。


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上片著重從空間方面著筆,首二句便直接鋪敘景物,“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寫一位雲遊四方的僧人。正走在江邊潮溼帶沙的路上,或許是向那遠在十里外的青山叢林去找尋掛單的寺廟。兩句寫出了一幅山水映帶的風景畫面,這畫面隱襯出畫中人孤旅中的寂寞感。根據仲殊的生活經歷推斷,他所以到處遊方,並非完全為了虔心禮佛,而是或者尋道訪友,或者想借旅遊來縱情山水。消除俗慮。下面他驟然發出“數聲啼鳥怨年華”的慨嘆,這何嘗是啼鳥怨年華。而是行客自已途中聽到鳥聲油然而起年華虛度的悵恨。鳥啼花放。原是快意暢遊的大好場景,可對一個棄家流浪的行腳僧人來說,感到的卻是“淒涼時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說明這種飄泊生涯為時已經不短了。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見聞感受用詞筆如實寫來,情景並茂,顯示了他的濃郁詩情和坦率性格。

下片主要從時間方面落筆。“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白露”既指秋涼的夜露,又表明了節候。“清風”句緊承前句強調白晝的結束。這兩句緊承“啼鳥怨年華”的命意。形象生動地展示出時間推移的進程。“綠楊堤畔問荷花”,承前寫景。楊柳堤岸,濃蔭密處,微風過後,荷香飄拂,那荷花又大又麗,正撩人情思。站在荷塘邊,詞人突然想起來了,原來有一年,也是這個時候,他4到過此地,在附近的酒家買酒喝,並乘著酒意還來觀賞過荷花。他禁不住又是感嘆又是喜悅。於是欣然向荷花發出問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於此情景相生的妙筆中可以見出僧人的性格、風趣,和他那認真自得的飄灑詞筆。

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全詞從時空兩方面構思,寫景抒情,情寓於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詞作設色明豔,對比和諧,色彩豔麗,美感很強。仲殊曾被蘇東坡稱作“胸中無一毫髮事”,性情坦蕩、不拘禮法。此詞即是這位詩僧真性情、真才情的真實流露。

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藝術手法上:此詞寫景採用了遠近結合的手法。“十里青山遠”是遠景,“潮平路帶沙”是近景;還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前兩句詩是視覺的描寫,“數聲啼鳥”是聽覺的描寫。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數聲啼鳥怨年華”一句其實是表達作者內心的愁怨。


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