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前言:

無意中翻kindle商店,發現了一部作品《第七天》,作者餘華。

我一驚,餘華的書我看了不少,但一直不知道有《第七天》的存在,而該書是2013年出版的。我猜想是不是該書評價不好,網上一查,果然評分很低,豆瓣只有6.9。甚至有人說餘華的想象力已經衰退,整部作品只是一些當下新聞事件的堆積,餘華這幾年就坐著刷微博了。也有人說:前面的十幾萬字都是廢話,只需要看最後三句就行了:那裡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裡人人死而平等。

他問:“那是什麼地方?”

我說:“死無葬身之地。”

這個收尾確實讓人震撼,但說餘華喪失了想象力,全文沒有看點我是不認同的。

餘華自出道以來,寫了《活著》《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四部長篇作品,縱觀他的每部作品,幾乎都是寫黑暗社會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而且每一部作品中都有催淚的死亡情節,但餘華的創作有一個特點:

寫現實確實寫得狠,但在狠中又不忘留有一點溫情,讓人不至於完全絕望。《第七天》也是如此。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餘華其實並沒有改變其創作特點。

而且,該作品雖然荒誕,但構思別具匠心,讓人眼前一亮。我今天就從文章的風格、想象力以及敘述方式三方面對其做一個總結。


一、荒誕現實主義風格,是對黑暗現實的焦慮與憤怒

荒誕的寫法,餘華早在《兄弟》中的後半部分,描寫李光頭髮達後的選美大賽時就用到了,當時年齡還小,只是覺得太不真實,甚至認為和《兄弟》的上半部分相比,它是敗筆,也不知道他要表達什麼,現在看這種寫法才有了一點頓悟。


1、 荒誕,是現實的映射,是以新的方式談論被遺忘的事

全文以一意外死亡的死者(楊飛)為視角,通過講述自己死後七天的所見所聞以及對生前的回憶,寫盡了人們的善良與悲哀。

當今社會,有太多的新聞真相被刻意隱瞞,比如意外傷亡中因為怕擔責任而虛報人數,因為房屋強拆而不顧及百姓身家性命,嬰兒被當做醫療垃圾處理,人體器官的地下交易,犯法者襲警,患者家屬殺醫等。網絡時代,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新聞,它就在我們身邊。或許,它過去了就過去了,不會在我們心中留下漣漪,但餘華,換了一種方法,讓他們,以另一種方式長存。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2、 荒誕,是對當下無房一族青年生存狀況的焦慮

大概從大學畢業,很多人就選擇了在大城市漂泊,為了心目中的烏托邦。這一群人,由於買不起房子,只能和別人合租,住在地下室,白天看不到陽光,晚上看不到月亮。網上給他們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鼠族。

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立交橋與霓虹燈,處處彰顯著世間的繁華,可是,高額的房價把人們劃分成了三六九等。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擁有了所有,而有的人,傾盡一生都買不起一套房子。他們寒窗苦讀,夢想著在大城市生根發芽,到頭來卻發現,融不進去的都市,回不去的故鄉,自己只是一個無根的人。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3、荒誕,是對底層人民無法受到公平待遇的憤怒與擔憂

有這樣一群人,沒有學歷,他們找不到體面的工作,只能做民工,洗頭工,洗碗工。年輕漂亮的女孩子,還得承擔被色狼騷擾的風險。她們的委屈向誰訴說,被人欺負後要不要選擇反擊,反擊,顧客罵你假正經,僱主罵你讓他失去了生意,你會丟掉飯碗,面臨著忍飢挨餓,不反擊,他們會更加猖獗。就如同文中的劉梅與伍超,因為被顧客性騷擾而雙雙丟掉工作,站在大街上要飯。可悲,可嘆,如果社會對底層人民更友好點,如果法律更嚴格更完善點,是不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他們更多的保護。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是對理想社會的描繪與期待

我之所以不認同有人說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就是因為它對另一個世界的描繪太美,這種描繪沒有一絲驚悚,反而處處透著溫情。

1、理想世界,人人平等

那個世界,除了墓地,還有一個去處,叫做是死無葬身之地。

在死無葬身之地,萬紫千紅,青山綠水,萬物復甦,百鳥啼鳴。男女老少,肉身骨骼,一起來的自成一家,相遇到的自成一派。他們沒有貧窮富貴的概念,也不會劃分高低貴賤,甚至不知道友情是什麼,愛又是什麼。他們只知道,人人死而平等,就連曾經的仇家,也能一笑泯恩仇,就像襲警的李姓男子和被他所殺的警察,兩具骨骼相依相偎,下棋多年一樣。

每一片樹葉都是人的心臟,每一個嬰兒都在歌唱,雖然看不清對方的表情,但能從空洞的眼神中看到他的笑容,感到他的友善。

劉梅的男朋友伍超賣腎給她買了墓地,她要去安息。她躺在草叢中,繁花簇擁,青草紛飛,所有人,用樹葉盛上清泉,圍著她,一個接一個,神聖而莊穆地為她淨身。

彩蝶飛舞,長褲改成長裙,劉梅穿著它,長尾拖曳,像極了婚紗,骨骼們不約而同,默然送她離開,就如同送別親人。

如果說這些還不能證明餘華的想象力,我真不知道所謂的想象力指什麼。

這樣平等和睦的景象,堪稱世外桃源,是人之嚮往,也是理想世界的藍圖。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2、 理想世界,沒有真相

真相,是與虛假對應,在現實中,新聞工作者一直擔任著揭露真相的職責,有些真相掩蓋者為此暴打記者,威脅電視臺。

可是,在那個世界,一切都是本來的面目,沒有虛假,自然談不上真相。

骨骼來吃飯,吃完後買單,服務員說十一元,骨骼拿出二十元,服務員好,找你九元。

劉梅說她並不是一定要自殺,她想抓住警察的手,可是腳下一滑就掉下去了。

伍超說他不該欺騙劉梅,給她買山寨iPhone,可是他只有那麼一點錢。

一切都和現實沒什麼區別,顯得那麼平常,可平常中透著和諧,大家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沒有陰謀,沒有算計。

一個不需要尋找真相的世界,難道不是我們期待的嗎?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三、穿插式的敘述方式,是現實與理想的交融與碰撞

再來看看敘述方式,全文通過穿插描繪死後與生前,牽出一樁樁事件的來龍去脈,也從側面表現了現實與理想的交融與碰撞。

1、承受現實中的苦難,是為了抵達理想的彼岸

現實是殘酷的,人都這樣說。因為現實中,作為小人物,你得忍受和別人的差距,你得經歷痛苦。或許,你起早貪黑,卻只掙得一點養家餬口的薪水,或許因為疾病,你積攢了多年的血汗錢一夜之間全交進了醫院。或許企業的一句“不合適”就打發你走人,而讓一個關係戶坐在你的位置,或許……

你會絕望嗎?有的人會,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崩潰痛苦,甚至自殺,但有的人,能在絕望中奮發,最終完成蛻變,過上了理想的生活。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語來解釋這種差距,我覺得是信念。

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不應該喪失信念,即便是死去的人,都懂得在另一個世界體面而有尊嚴地活著,那活著的人,不是更應該對未來充滿期待嗎?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2、所有被刻意掩蓋的真相,總會以另一種方式大白

人,虛偽的人,尤其是虛偽但身處高位的人,最喜歡用紙包火。每天的新聞鋪天蓋地,但真正說明真相的並不多,總是雲裡霧裡,讓人摸不到頭腦。

有的人,明明是受害者,卻接受了緘口不言,或者改口,或許因為金額還算可觀的封口費,或許因為性命受威脅。真相不會消失,即使在現實中它無法出現,它也會在另一個世界,以另一種形式告訴所有人真相,這是對現實中不被尊重的人的一種補償。所以有時候死去之人才是明瞭的,活著的人反而是糊塗的。

《第七天》:向死而生,擺脫現實中的“喪”


總結:

寫這篇文前,我的心情還很沉重,幾乎從看完這本書後就一直沉重,就是那種窒息般,總有什麼堵在胸口的沉重,可是寫完後,我反而比較輕鬆。無論如何,一部作品,不應該因為作者是誰而對其先入為主,覺得應該怎麼寫。

我覺得,大凡藝術創作者,都是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就說作家,他們不會滿足於每次寫同樣的東西,一定要讓自己有所創新或者轉變,比如風格上的突破,意象方面的昇華。

而《第七天》,不僅在寫作風格上有突破,也蘊含了餘華對當下社會的深度思考。所以我覺得它完全稱得上是一部值得一再拜讀的佳作。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