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作中,如何理解並表現出詩詞的理趣?

前言

歐陽修《浪淘沙》詞雲: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清朝乾隆、嘉慶時期的著名詞學家黃蓼園評價說:

按末二句憂盛危明之義,持盈保泰之心,在天道則虧盈易謙之理,俱可悟得。大有理趣,卻不庸腐,粹然儒者之言。令人玩味不盡。”

喜歡詩詞的朋友,常常在詩歌的賞析中見到“理趣”二字。那麼,什麼是詩歌中的理趣?又如何在詩詞的創作中表達出來呢?

詩詞創作中,如何理解並表現出詩詞的理趣?

一、什麼是理趣

用周振甫先生的話來解釋 :

用詩來說理,又有詩味,就是要在描寫景物中含有理趣。《詩詞例話》

那麼,什麼是“在描寫景物中含有理趣”呢?

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作過詮釋:

若夫理趣,則理寓物中,物包理內,物秉理成,理因物顯。

也就是說,詩中闡述義理的時候,不可以乾巴巴地說教,而是通過描寫事物或者景物來反映出來。

這種詩家的理趣也有不同的分類,有的是整首詩有理趣,有的是詩中的幾句有理趣,有的直接點破,有的含蓄一些需要自己領悟。

詩詞創作中,如何理解並表現出詩詞的理趣?

二、 真實景物中的理趣 只緣身在此山中

元豐七年七年(1084年),蘇東坡從黃州移汝州時,偷閒去遊覽廬山。路上看到陳令舉的《廬山記》,對文中記載的李白和徐凝的詠《廬山瀑布》進行了點評:

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雲:‘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東坡志林·記遊廬山》)

評價完了這兩首詩以後,蘇軾按耐不住,又寫了首著名的廬山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

這首詩的主旨是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人們往往陷於事物之中,因為見不到全貌而迷惑。

詩人用前兩句描寫廬山的特點,後兩句提煉出來一個道理。

詩詞創作中,如何理解並表現出詩詞的理趣?

三、比喻手法的理趣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的《觀書有感》用比喻來說理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前兩句也是描寫景後,後兩句說理。

不過前兩句不同於蘇軾直接描寫真實的景物,而是用比喻手法。實際上是“觀書”而不是觀“半畝方塘”,所謂的“天光雲影”也是指其讀書的收穫,詩人用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

詩詞創作中,如何理解並表現出詩詞的理趣?

四、獨立意象以擬人手法表達的理趣

陶淵明有詩云: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其中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其中羈鳥、池魚的意象是詩人自喻,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作者厭倦宦海生涯、嚮往歸隱山林的理想。

這首詩與朱熹和蘇軾作品不同,朱、蘇二人整首詩是一個理趣的整體。而陶詩則是其中一部分表現出來的理趣。

詩詞創作中,如何理解並表現出詩詞的理趣?

杜甫也有《後遊》詩云:

寺憶曾遊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江山、花柳好像在期盼別人欣賞,而大自然一視同仁毫無私心。這種義理的闡述,通過江山與花柳這種具體的意象來體現。

羈鳥、池魚、江山、花柳都是擬人,這種擬人的手法,與朱熹以甲物比乙物的比喻又有不同。

詩詞創作中,如何理解並表現出詩詞的理趣?

結束語

用詩來說理,一定要避免直接的說教和論理。通篇沒有景物的說理,大多沒有詩味,例如: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邵雍《冬至吟》)

詩歌的味道,必須由合適的意象組合生成,越有畫面感,越有詩味,例如王維《辛夷塢》,通篇寫了一個“寂”字: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寂”中的生命,雖然無人關注,但是他們自生自滅,生生不息。作者挑了“芙蓉花”這個意象來表達。

好比想要導演一部主旋律影片來說明祖國的偉大,一定要設計幾個人物角色,安排一個故事情節,通過人物的表現讓觀眾能夠感受到導演的意圖。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