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高以翔離世,你需要知道的心肺復甦黃金4分鐘


11月27日臨晨,藝人高以翔在錄製《追我吧》節目時昏厥,送往醫院經三小時搶救後去世,年僅35歲。

昨晚半夜朋友圈就有討論高送醫搶救的聲音,今晨,多方官媒證實高以翔在送醫院後搶救無效離世。

藝人公司於2019年11月27日上午11時許發表了高離世聲明。

藝人高以翔離世,你需要知道的心肺復甦黃金4分鐘

高以翔,1984年9月22日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華語影視模特、男演員,畢業於加拿大卡普蘭諾大學。代表作有《愛情魔發師》《武神趙子龍》《勝女的代價》《鬥牛,要不要》《遇見王瀝川》等,也算是人們熟悉的熒幕明星。

藝人高以翔離世,你需要知道的心肺復甦黃金4分鐘

高以翔

人們惋惜的同時,紛紛質疑藝人工作強度是否真的那麼高?這類活動的醫療保障是否到位?

其實不然,關於暈厥、心臟驟停等急救,作為深圳市寶安區公眾急救技能培訓導師的筆者,有責任告訴大家以下幾點:

黃金4分鐘

任何原因導致的呼吸、心跳驟停,都降使大腦缺血,而一旦腦細胞缺血缺氧超過4分鐘,降是不可逆轉的。即使此後恢復了呼吸、心跳,也降面臨大腦局部或全部細胞死亡。

心臟驟停後4分鐘內是施救的黃金時間,據研究數據顯示,心臟驟停1分鐘內開始搶救,成功率可達90%4分鐘內開始搶救,存活率在50%左右;而在6分鐘內搶救,概率則為10%;如若超過

10分鐘存活率則為0

心肺復甦

任何原因導致的呼吸、心跳驟停,唯一有效的急救方法就是——心肺復甦(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藝人高以翔離世,你需要知道的心肺復甦黃金4分鐘

實施心肺復甦的同時撥打120,邊施救邊等待醫院急救人員的到達。很多人只想撥打120,而不做任何其他施救。

目前國內的交通現狀,即使120急救醫療網絡佈局在全國前列的深圳,城區急救反應用時也要15分鐘左右(從120急救中心接通呼救電話到醫院120救護人員達到現場的時間),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

所以,普通大眾學習心肺復甦(CPR)非常有必要,在醫療急救人員達到現場之前實施CPR,利用簡易版的胸外按壓、人工呼吸的方式,讓患者保持呼吸、心跳及全身供氧供血。

心肺復甦的操作要點:一看二喚三施救

看到有人暈厥倒地,不管是因為心梗還是其他任何原因,我們都應該這樣做:

  • 第一時間,觀察周圍環境,確保自身安全;
  • 再觀察其有無生命體徵,呼吸、心跳是重要的生命體徵,觀察胸部是否有明顯起伏,頸部動脈血管是否跳動;
  • 如已無生命體徵或極其微弱,可嘗試重捏並拍打肩部刺激其肌肉,同時大聲在兩側耳邊呼喚(避免是一側聽力障礙的人群,故需兩側輪流呼喚);
  • 在開始施救之前不忘召喚旁人幫忙撥打120急救電話,並且打電話的人員必須指引等待急救人員達到現場方可離開,以免急救人員找不到需搶救人員;
  • 清理氣道,確保其呼吸道無異物堵塞,並使頭後仰保持氣道通常,便於吹氣;
藝人高以翔離世,你需要知道的心肺復甦黃金4分鐘

  • 實施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壓掌根位於胸骨柄便可,深度在5~6cm左右,按壓速度是100~120次/分鐘,也就是每秒2下,我們通常習慣於念“一千零一、一千零二、一千零三......”原因就是念這四個音節的時間差不多就是半秒,便於掌握節奏;人工呼吸時需要按照上圖捏鼻仰頭,自己嘴巴包住對方口唇不漏氣,向其口腔吹氣。胸外按壓跟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也就是實施胸外按壓30次,人工吹氣2次,不斷循環直至對方恢復意識或醫療急救人員到達現場。

需要注意的要點:

胸外按壓時腰背挺直、雙手疊掌、保持肘關節伸直,定位後保持上半身姿勢固定,用身體的重力反覆下壓,此方法省力,施救過程如動作使用不當,很難堅持;

這絕對是個體力活,需要練習幾次。按壓施救過程全稱面朝被救者面部,觀察是否歡呼意識;

通常施救者位於被救者左右一側,但因施救場地限制時,則可在頭上方或跨於其身體上方。

心臟除顫儀AED

如果你是在公共場合遇到這種情況,不要忘了AED,目前國內城市內機場、地鐵、商場等大型公眾場合都配備有心臟除顫儀AED,在施救過程中,如果能找到AED,降大大提升搶救成功率。政府部門也有意識到這一點,目前國內城市重要公眾場合配備AED的情況還是有明顯增加的,大家可以留意一下。AED設備也有操作指引,有安全注意事項。

藝人高以翔離世,你需要知道的心肺復甦黃金4分鐘

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注意生活作息,合理安排運動計劃,控制工作強度,保持樂觀心態,出現類似情況及時施救,人人都有必要學急救,且人人懂急救。目前相信全國各地都有眾多這方面的公益培訓,而如果你在深圳,筆者單位便有組織每週末30~50人的免費公眾急救機能培訓。同時筆者也是寶安區急救機能培訓導師,故有責任為大家科普這方面的相關知識。


用專業的眼光看問題,用科學的數據說話,我是三甲醫院專科運動康復治療師良古

更多健身、減肥、運動及損傷康復相關專業知識,請關注筆者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