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師?

“你為什麼選擇當老師呢?”每個老師都會碰到這樣一個問題

6月26日,北京師範大學舉行2018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歷史學院公費師範生張慧同學作為本科畢業生代表發言,她講述了自己的支教經歷,以及在師大學習生活四年中,從優秀師長身上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從反覆探尋“何以為師?”,再到篤定地回答“可以為師矣!”她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向所有人展示了她的思考與成長。

讓我們一起欣賞張慧同學的演講↓↓↓

節錄如下:

四年前的夏天,我收到來自北師大的錄取通知書,同時收到的還有那份日後回省從教的協議。

摸著北京師範大學6個字,我的內心喜憂參半,彷彿登上了一個無限可能的平臺,卻又只有一條路可走。

何以為師?

我真的願意當老師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參加了赴河南洛陽白元一中的支教。

記得支教結束那天,孩子們凌晨四點就守在門口,哭著問我們:還會回來嗎?

正當我猶豫不決時,一個叫魏玉剛的小孩突然拽掉了我的紐扣,他說:“老師,我以前打算唸到初三就出去打工,自從你們來了,我覺得唸書真好,我要一直唸到北京去,紐扣為證。”

一席話讓我振奮極了,要知道,魏玉剛最初是一個不僅不聽課還公然搗亂的孩子啊。他讓我明白,學為人師的意義在於教化從容,行為世範的境界是能砥礪無窮。他雖然無法改變留守兒童的出身,卻可以通過教育改變以後的命運,而作為別人命運的燈塔,吾又何其幸也?

何以為師?

此後4年,跨越5省,6次支教,近200個日夜,我在一次次支教實踐中堅定了為中國而教的信念,卻也一次次地問自己:何以為師?

郎平學長說:以信念。所以她帶領中國女排披荊斬棘,不畏艱難;古麗加汗艾買提師姐說:以情操。所以她願意從烏魯木齊調往葉城八中,不計得失;白壽彝先生說:以學識。所以他90高齡仍然筆耕不輟,鑄成《中國通史》;莫言先生說:以仁愛。所以當他站在諾貝爾領獎臺上時,仍然念念不忘感恩母親。

當老師是一份職業,而成為師匠是一種追求,一種在任何領域都既腳踏實地又敢為人先的追求。回望在師大苦讀的日日夜夜,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有兼濟天下的氣魄,而非為一蔬一飯苟且。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自信地回一句:可以為師矣!

人民日報微博在轉發時評論道:當許多人為成功焦慮,他們從容不迫的選擇,更證明了教育本身的力量。

這番演講獲得網友們的數千轉發,大家紛紛留下動人的評論:

⚫教師這個職業的魅力也許就是因為我們的努力可以改變很多人的一生。

⚫作為別人命運的燈塔,我何其幸也!日後定以仁愛,以學識,更是一份責任來對待我的每一棵小樹,讓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可以一直沐浴春風陽光,汲取養分,接受愛,懂得愛,長大以後庇廕這片大地更多生靈。

⚫有志向、有情懷、有腳下、有前行,真好!

⚫點贊,真誠祝福能夠不忘初心,為祖國教育事業不輟筆耕,也希望社會能夠給予他們,給予億萬學子,給予祖國未來一抔沃土和一抔淨土。

何以為師?

來源丨據人民日報微博、北京師範大學微博、新浪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