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它是諸葛亮留給子孫後代的傳家寶,最終成了範閒的好幫手

在《慶餘年》第五集中,郭保坤和賀宗緯一唱一和,當眾將《紅樓》稱為“汙穢雜書”,號召大家不要買書。之後被範閒現場打臉,懟得話都說不利落了。

其中,範閒所說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真是太有水平了,還被靖王世子引用。


慶餘年:它是諸葛亮留給子孫後代的傳家寶,最終成了範閒的好幫手

它們出自千古名相諸葛亮所寫的《誡子書》,被選入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

在中國古代,家訓的歷史悠久,指的是長輩總結的對子孫後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這些家訓往往包含作者一輩子的生活經驗和學術思想等內容,不僅對後人有益,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借鑑之處。

千百年來,歷代都有出名的家訓,如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明末清初朱柏廬的《朱子治家格言》、清代曾國藩的《曾氏家訓》等。

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是名篇之一,講述的是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

慶餘年:它是諸葛亮留給子孫後代的傳家寶,最終成了範閒的好幫手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一看這篇文章的內容吧。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說來無非兩個字,“靜”和“儉”。“靜”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儉”是為了培養良好的品德。至於為什麼要修身養性,諸葛亮在後文給出了答案。只有寧靜淡泊,才可以明確志向,實現目標。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因此,學習必須做到專一,這樣才會有所成就。但只會學習是不夠的,還必須擁有志向,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學習起來一定會是漫無目的的。除此之外,還要堅持不懈,穩紮穩打,不能急於求成。一旦散漫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冒進急躁,就無法陶冶性情。這些都不利於未來的發展。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年華會隨著時光漸漸流去,意志會隨著歲月慢慢消逝,如果依然不知道努力,最終只能枯敗零落,成為無法發揮自己價值,也對社會毫無貢獻的人。到時候,只能悲哀地坐守窮困的家中,即使知道悔恨樂,又怎麼來得及呢?

慶餘年:它是諸葛亮留給子孫後代的傳家寶,最終成了範閒的好幫手


書信的前兩部分是諸葛亮對兒子的諄諄教誨,希望他可以修身養性,戒驕戒躁,明確目標,甘於寂寞,為了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在最後一部分,他又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兒子,如果少時一事無成,等到年老時,即便後悔,也沒有什麼用了。

這篇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對仗工整。沒有說理文的枯燥,也沒有長篇大論,別有一番滋味,只待後人細細品讀。

最後說回到電視劇中,郭保坤、賀宗緯和李弘成三人扎堆出現,本身針對的就是範閒,因為他們分別代表的是太子與二皇子,《紅樓》只是躺槍罷了。


慶餘年:它是諸葛亮留給子孫後代的傳家寶,最終成了範閒的好幫手

試想,如果作者換成了其他人,會受到這樣的對待嗎?而範閒就算規規矩矩寫書,還是會被太子的人找茬。畢竟,範閒得到的,就是太子即將失去的。

當然了,範閒的事情其實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如何,多讀書總歸是沒有壞處的,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