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術家,從來不以格鬥術為最高標準

武俠小說裡有兩個東西必不可少,一個是魚龍混雜的水墨江湖,一個是美女帥哥組團出沒的大俠。

所謂江湖是世情複雜,時代迭變,人心叵測,功名利祿,情愛物慾,世道人心和正義邪惡這些東西。

大俠是無數世俗人物中的精英和尖子,身懷絕技,霸氣側漏,匡扶正義,遭人嫉妒和排擠,又不屈不撓。

古代武術家,從來不以格鬥術為最高標準

武俠小說基本上是精英主義,很少群眾路線和人海戰術。比如武功傳授,一般是人傳人的個體關係。但看電影和買書的,多是底層吃瓜群眾,正如霍元甲和李小龍風靡世界,港臺武俠小說走進課堂抽屜。

真實的武林和武俠小說不同,也和近代以來擂臺排名榜不同。古代武林高手除了武藝高強之外,還擁有社會關係的優勢,比如結交權貴,或受財團僱傭。

因此,古代的武林高手不一定最能打,放在擂臺上也未必絕對厲害,他們依賴於權力和財力,和它們互相依存。

作為另類獨苗,泰拳之所以風靡世界,是因為它自始至終是為實戰而生的,原因何在?在於泰國有擂臺賽打野拳的土壤,學習泰拳是很多貧寒子弟出人頭地的通道,同樣“人妖”也是社會底層求生方式。

而在中國,社會關係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個人能力,你再會“降龍十八掌”,關你進大牢坐幾年你再牛掰?你再會絕世武功,一個槍子兒讓你跑讓你飛?因此聰明人都知道,尋求權力蔭庇,大樹底下好乘涼,才是個人明智的選擇。

古代武術家,從來不以格鬥術為最高標準

既然如此,一旦找到“大樹”,武功高低就退而求其次了,影響勝負標準太多,比如運氣,冷招,暗器……法律社會打人賠錢,打死人賠命。

有裁判、規則的擂臺賽是近代以來才有的,拳怕少壯,王八拳攏倒英雄漢比比皆是。而古代武術家,最少也得五六十歲吧,這個年齡根本不適合打擂。所以,古代真實武林世界,武俠小說,和擂臺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三個“武林”。

只是,作為人類本能,武術苗子永遠存在,於是武術傳承綿延不絕,武術傳承依賴於社會關係,向以打為生的方向發展也是一種選擇,現在那麼多武館,不就是少數武術精英靠培訓加比賽養活自己嗎?

古代武術家,從來不以格鬥術為最高標準

只是“能打”這個權重究竟有多大不得而知,從能打到擁有一些頭銜和官職才是大家心目中的人間正道。究其原因,還是中國文化導致的。《李小龍傳奇》裡葉問和李小龍的分歧,正是體現了這兩種思路的碰撞和摩擦,孰是孰非,見仁見智。如果只憑打鬥,現實世界活不過第三集,這是葉問親眼所見。

(上世紀李小龍、大山倍達都是活生生的武術苗子,武林世界確實是個體性的精英世界,它的結構和存在方式值得好好研究,諸位有興趣的可以查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