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止遗忘



大伟是一名中学生,同学们羡慕他有过目成诵的好记性,就夸他的记忆力强。因为无论学什么新课,只要看上二三编,他基本上就能复述出来。可令他不解的是,过一段时间前面所学内容就忘得所剩无几。他疑惑:怎样才算好记忆?如何有效地防止遗忘?

我们不不妨学习一下记忆的有关知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的经验的反映,是人脑对以前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行动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种先“记”而后“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识记、保持和回忆。所谓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保持是原来识记过的内容在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通俗一点说,就是这些内容在脑中留下痕迹。回忆是在变化了条件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即经验过的事物即便不再眼前,但仍能把它回想起来。

识记、保持、回忆三个环节密切联系。一个人记忆的好坏与否,并不由某个单个的环节所能决定。有些人过目成诵,一目十行,只能说明识记的速度快,质量高,若不能长久地保持,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就算不上好记忆。有些人尽管识记速度很慢,可一旦识记完成后,却能终生不忘。我们同样说他具有良好的记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识记速度的快慢,保持时间的长短以及在需要时能否及时准确地回忆,这三个方面是衡量记忆品质好与坏的基本标准。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现象,是指对曾经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发生回忆或回忆有错误。然而,和保持一样,遗忘同样是一种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现象。有人把遗忘比作心灵的筛子。它将那些无用的,没有长期保留价值的、甚至不愉快的、使人痛苦的信息筛选出来,逐步从记忆库中清除掉,既减轻了大脑的负担,又使人摆脱痛苦的记忆,轻松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遗憾的是,遗忘也将许多有用的信息从脑中排除掉,不利于人类吸取知识的琼浆玉液,有碍于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此,无数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遗忘发生发展的规律,帮助人们寻找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同遗忘进行斗争。

复习是遗忘的“天敌”。孔子教诲人们要“学而时习之”。因为复习不仅能巩固记忆,而且能“知新”,有助于加深对材料的理解,使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得到强化,进而达到长久不忘的效果。然而,复习效果的好坏不取决于机械的重复次数,而决定于怎样正确地组织复习,要使记忆富有成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复习过程要多样化,切忌单调的机械重复。多样化的复习,能维持学习者对识记材料的兴趣,调动他们识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复习过程中,要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如背诵外语单词,应把听(听磁带)、看(看词汇表)、读(读单词)、写(写单词)等感知方式在复习中结合起来,这样能加深记忆效果。

第二,复习要及时。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遗忘的进程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指出及时复习是最为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把记忆比作一座大厦,他认为复习的作用在于巩固建筑物,而不应去修补已经倒塌了的建筑物。他说:“与其借助复习去恢复遗忘,不如借助复习去防止遗忘。”意思是当大脑的识记痕迹尚未消失的时候,进行趁热打铁的复习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等学习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再复习,无异于亡羊补牢。鉴于此,当天所学内容最好当天消化,当天巩固。那种为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式的复习方式,违反了记忆规律,不可能收到长效。这种方法无助于发展记忆,不应提倡。

第三,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复习方式: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指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集中对相同性质的学习材料连续地、反复地复习。分散复习是指把所要学习的材料分散在几段相隔的时间内复习。研究表明,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那种在整个上午或整个下午专门复习同一门功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建议将文理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这样能减轻疲劳、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减少前后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第四,要进行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就是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够背诵之后再多学几遍。如果一种学习材料学得没有达到一次能完全背诵的标准,则属于低度学习。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则能使知识保持更久。当然,过度学习也要讲适度。若没完没了地复习同一内容,则会无味地浪费时间和精力。怎样才算适度呢?这要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以及学习者自身的主观条件而定。大伟同学所说的那种情况,主要是没有进行过度学习的缘故。

第五,遗忘的进程与人的身体状况、主观努力、兴趣、需要等主观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复习时应做到:精力充沛,切忌打疲劳仗;勤奋学习,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渴求欲望等。

大伟同学,希望你能按照以上建议来安排学习,只要努力,你的记忆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