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拉著女兒跳樓,“踢貓效應”:不要讓孩子為你的壞情緒買單

前兩天無意中在網上刷到這樣一則視頻,是發生在北京某小區裡的驚人一幕:


視頻裡,一箇中年女人拉著一名小女孩,站在空調外機旁邊,作勢要跳樓。小女孩因為害怕,一直哭著喊:“媽媽,我不要跳,我不要跳。”二人所在樓棟一樓地上,跪著一名中年男子,是小女孩的爸爸。

從小女孩媽媽的哭訴中得知,男人出軌,女人輕生,拉上小女孩墊背。女孩媽媽說,她每個月工資一萬多,還要帶孩子,而反觀爸爸,沒錢沒工作,沒車沒房,還要出軌。

顯然,因為夫妻關係不和,爸爸出軌更導致媽媽情緒崩潰,於是小女孩成了媽媽壞情緒的陪葬品。


在生活中,類似的案例不少見,雖然沒有這麼嚴重,但或多或少都會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比如:

爸爸在單位被領導批評,回家看到兒子在牆上塗塗畫畫,一頓胖揍;

媽媽因為和爸爸吵架心情不好,恰逢女兒拿著考試不及格的卷子找媽媽簽名,一頓臭罵;

奶奶和小區裡的老人起了爭執,這時孫子在旁邊吵吵嚷嚷著要吃雪糕,一頓大吼。


這就是典型的“踢貓效應”。


媽媽拉著女兒跳樓,“踢貓效應”:不要讓孩子為你的壞情緒買單


01 什麼是“踢貓效應”?

我們先來說一個故事:

一個公司的董事長為了激勵員工,提升公司效益,於是向員工承諾,自己將帶頭全勤。一天,他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一起突發的車禍,堵車將近半小時道路才疏通。眼看就要遲到,為了能準時趕到公司,實現對員工的承諾,他只好超速行駛。好巧不巧,他正好被交警現場抓住,開了罰單。即便如此,他還是遲到了。

到公司後,董事長很不開心,為了轉移大家關注的焦點,他將銷售經理叫到辦公室,找理由訓斥了一頓。

銷售經理挨訓後,忿忿不平卻無可奈何,於是對助理雞蛋裡挑骨頭。

助理無端被挑三揀四,就找來一個業務員出氣。

業務員回家,看到兒子調皮搗蛋,於是就對兒子大發雷霆。

兒子被罵後心裡也惱火,看到路過的貓,就對著它狠狠地踢了一腳。


心理學上將這種傳遞負面情緒的現象叫做“踢貓效應”。其本質上是人們在產生消極情緒時,會本能地選擇向弱勢一方宣洩自己的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向下層層傳遞,形成惡劣情緒的連鎖反應,結果是最弱的那個人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當踢貓效應出現在親子關係中時,孩子因為在家庭關係中時最弱小的一方,常常會成為最終的受害者,承受著不該承受的痛苦。


媽媽拉著女兒跳樓,“踢貓效應”:不要讓孩子為你的壞情緒買單


“踢貓效應”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在一段健康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不能將壞情緒傳遞到孩子身上,否則對孩子的成長有非常不利的反向示範作用。

1、孩子模仿父母變成“踢貓”者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當他們多次在父母身上看到父母將負面情緒發洩在弱者身上時,他們會以此作為示範,認為這是正常的反應。於是下次他們受了氣,或是心情不佳,也會自然而然地將腳踢向身邊比自己更弱小的“貓”。

更可怕的是,隨著他們慢慢長大,他們有足夠強大的能力時,他們也會沿襲父母的行為習慣,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尋找情緒鏈的底層生物。

2、孩子對父母產生“逆反”情緒

很多時候,面對父母的訓斥,孩子即使滿腹委屈,也只能低頭認錯。為什麼?因為他們還不具備獨立能力,只能依附父母而活,所以面對父母他們只能選擇順從。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其他的想法。

而父母呢?孩子們一再的順從會更加劇父母發洩壞情緒的習慣。可能等父母冷靜下來,會覺得內疚、虧欠孩子,只是下一次脾氣上來依舊先把孩子罵一頓再說。因為這是唯一的零成本的發洩方式。當父母經常無端把孩子當做出氣筒,孩子在長時間的壓迫下就會慢慢對父母形成逆反心理,變得叛逆、桀驁不馴。

3、孩子會缺愛,安全感不足

父母的壞情緒經常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出氣筒,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缺乏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

孩子通過父母確認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來感覺到自己存在的,自己的重要性,從而建立自我價值感。經常被父母撒氣、吼叫的孩子,更容易覺得自己是無用的,體會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父母每次生氣時尖銳的聲音、猙獰的臉龐以及傷人的言語,會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對他的愛,在長大的過程中便容易缺乏安全感。


媽媽拉著女兒跳樓,“踢貓效應”:不要讓孩子為你的壞情緒買單


做好3點,謹防“踢貓效應”

父母一旦發現自己出現了消極情緒,要想方設法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1、父母要學會自我解壓

既然父母的負面情緒是“踢貓效應”的根源,那麼只要父母事先把這些消極負面的情緒排解掉,“踢貓效應”自然迎刃而解。

父母可以嘗試多種方法,在進家門前將壞情緒釋放出來留在門外。例如,可以唱歌跳舞、健身運動,也可以向好友傾訴,等平復好心情,調整好心理狀態,換上一副溫暖的笑臉踏進家門。

2、家庭矛盾時避開孩子

家庭一直是矛盾的高發區,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家庭,矛盾的複雜度更是上升了一個等級。但是無論是多麼複雜的家庭矛盾,家人最好要注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爆發,一方面以防孩子被無辜波及,另一方面則是避免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爭吵的時候,最好確保孩子聽不見;抱怨發牢騷的時候,也要儘量避開孩子;一些敏感的、爭執不下的問題,也要注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講出來。

3、父母要做好情緒管理

有些年輕父母性子急,心態不成熟,一遇到事情就容易情緒化。有時即使孩子什麼也沒做,他們自己情緒不佳時也會橫豎看孩子不順眼,甚至孩子連呼吸都是錯的。

其實孩子的問題無非就是調皮搗蛋、好奇心強、說話做事沒有分寸感,這些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反而是父母需要做好情緒管理,就事論事,理智妥善地解決問題,不要因為自己的問題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


媽媽拉著女兒跳樓,“踢貓效應”:不要讓孩子為你的壞情緒買單


結語

在“踢貓”的鏈條中,人們總是選擇向弱勢的一方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弱勢的一方往往沒有反抗的能力,只能選擇默默承受。孩子何其無辜,他們不是大人的出氣筒,請善待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