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何不能實行普篩、快篩?陳時中又有“難言之隱”

德國、韓國通過大規模快篩,成功抵禦疫情,為何臺灣迄今仍無法普篩、快篩?臺灣當局“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坦承表示,抗體或抗原的快篩工具仍在發展中,目前最大問題為尚未完成驗證,也還沒達到理想的敏感度和特異性。但有業者分析背後因素,直指落後關鍵在於“食藥署”等部門態度保守所致。

臺灣為何不能實行普篩、快篩?陳時中又有“難言之隱”

臺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醫檢副主任黃瓊瑰說,臺灣採檢窒息量上限為每日八千件,一旦受檢人數超過八千人,就難以負荷。除了讓更多醫院,甚至醫檢所執行篩檢業務,更應積極發展快篩試劑,才能大幅減輕醫院檢驗量能負擔。但臺灣當局迄今未能實施普篩,臺灣產快篩試劑遲遲未能上市,可能也是原因。

據瞭解,臺灣有民間業者早已投入研發快篩試劑,從疫情爆發後,日夜趕工。但苦於缺乏臨床檢體,難以確認臨床效果,以致試劑遲遲無法上市。有臺媒調查報道,依正常流程,試劑從申請到上市就要220天。2015年臺灣在“藥事法”增列緊急授權規定,可縮短流程。但直到上個月26日,在生技業者不斷反映下,“食藥署”才首次依“藥事法”使用緊急授權,放寬包含工廠規格、臨床前試驗、臨床試驗、審查等,並允許業者使用模擬檢體,解決難以取得陽性臨床檢體窘境。

奎克生技技術開發處處長味正唯表示,臺灣不少生技公司早已開發完成類似的檢驗產品,但因缺乏臨床檢體確認臨床效果,也沒有“法令”的細節可以依循,試劑開發多出近二個月的“空窗期”。

對於外界建議臺灣可仿效德國執行抗原或抗體的廣泛篩檢,同時達到阻止流行、恢復正常生活的目的,“指揮中心”則表示,臺灣社區感染機會低,大規模篩檢效益不理想。“指揮官”陳時中在出席臺灣當局行政機構紓困記者會時表示,雖然臺灣檢驗率沒那麼高,但確診率是很低的,“因為臺灣社區傳播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現在下去測也是這樣子。

陳時中說,目前每百萬人檢測將近兩千人、每百萬人確診十六人,檢驗是很精準地在做。有人建議做普篩,但就算要切斷傳播鏈,“指揮中心”依然要維持量能有餘裕,不能把自己逼到“最危險的那條線”。萬一沒有快篩,導致社區傳播,病人一多,醫療體系一下就倒了。

陳時中還解釋,目前新冠肺炎致死率超過百分之十的有四個國家,分別是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與英國,這些國家醫療量能本來不差,但是因為確診人數太多,無法治療這麼多病人,導致醫療體系崩解。

海峽導報綜合臺媒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