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物質精神齊脫貧 強村富民奔小康

  自選派駐楊灣村以來,張穩軍圍繞“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的發展目標,把“窮脈”、治“窮病”、拔“窮根”,腳踏實地,奮發有為,逐步實現了楊灣村的“物質上脫貧、精神上富裕”。


亳州:物質精神齊脫貧 強村富民奔小康

張穩軍(中)走訪大棚種植戶

  發展產業治“窮病”

  10月11日上午,楊灣村產業園,不時有零星小雨落下。站在村口乾淨整潔的道路遠望,一側廣袤的土地上農民正在抓緊搶種,另一側則是整齊排列的塑料大棚,儼然一幅現代農業的圖景。

  劉亞利的四個大棚就在其中,不是種植蔬果,而是養殖黃鱔。大棚養黃鱔在當地也算一個稀罕,但效益確實不錯,不僅自己掙了錢,每年還給村集體帶來了穩定收入。

  “四個大棚,80多個網箱,一個網箱投黃鱔苗60斤,上市的時候在200斤左右,一個網箱收益能達到3000塊錢以上,一年收入二三十萬元,效益很好。”養殖戶劉亞利高興地說。在張穩軍的引導下,她夫妻倆不跑客運車了,改在家裡養黃鱔,比原來收入還好,“不愁銷路,主要供應到上海市場。建大棚時,村裡注資了20萬元,年底我就交2萬元的收益給村裡。”

  “20萬元是村集體借給他們夫婦的養殖發展資金,按照約定,每年要向村集體上繳10%的收益。”張穩軍介紹,村集體類似的投資行為還有不少,為了保障資金安全,他牽頭制定了《楊灣村扶貧資金使用辦法》,並報鎮政府審批實施。要求群眾借到的發展資金專款專用,同時每到年底,養殖種植戶必須連同本金一起還給村裡,如有需要,可以重新辦理借款手續。

  鄭點種植專業合作社也從村裡借了30萬元的發展資金,按照約定,除了本金之外,每年也要給村集體上繳10%的收益。該合作社是楊灣村規模最大的種植專業合作社,租用村裡的蔬果種植基地,目前共經營102個大棚,種植的多種蔬果作物長勢良好,哈密瓜已大量上市。“沒有病蟲害的情況下,一年掙個五六十萬元是沒有問題的,每年要上繳村集體15萬元租金。”鄭點種植專業合作社合夥人王世龍說,合作社提供常年務工崗位10個、臨時性務工崗位40個,半數都是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

  66歲的貧困戶楊世香夫婦常年在蔬果種植基地打零工,“活也不重,就在菜地、大棚裡做雜貨,栽秧子、摘瓜、搬貨、裝車,一人一天40元,很不錯。”楊世香說,他有一個孩子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另外一個孩子高中畢業後外出打工了,加上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和家裡的六畝田地等收入,2017年他們家已經順利脫貧,“這都要感謝張書記搞的這個基地,裡面種的哈密瓜、辣椒、茄子、草莓啥都有,家門口就能打工,村裡的經濟發展了,俺們老百姓的收入也上去了。”

  基地除蔬果種植外,還通過“支部+合作社+養殖戶”的模式發展肉用藍孔雀養殖,預計年出欄孔雀1000只,可營利20萬元左右。“孔雀吃東西很少,每天進食二兩左右,只要做好防疫、消毒,養殖很省事,賣起來很貴,一個孔雀蛋能賣七八十元,一個肉孔雀能賣四五百元。”王世龍說,村裡正在逐步引導本村村民養殖孔雀,合作社給予無償技術指導,支持一部分村民養殖孔雀致富。

  脫貧攻堅必須依靠發展產業,產業興,農民才能富,才能治癒“窮病”。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扶貧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2018年,張穩軍根據村裡貧困人口年齡偏大、不能外出務工的實際,申請在楊灣村建設了就業扶貧驛站,現入駐一家飼料顆粒加工廠,方便包括貧困戶在內的村民就近就業,增加戶內收入。

  “產業項目的盈利讓村集體收入從無到有,今年底,楊灣村村集體收入可達20萬元,預計明年底可達30萬元。”張穩軍介紹,村集體收益的一部分按照需求分給貧困戶,另一部分收益用於村裡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村裡的溝渠基本貫通,水泥路面也已經實現了“組組通”。

  全面幫扶拔“窮根”

  楊灣村村民孫洪彥因身體有病和孩子上學等原因成為貧困戶。通過政府扶持和個人努力,他於2016年底順利脫貧。但因兒子仍在讀碩士研究生,自身的哮喘病也需要長期用藥,所以一家人仍是村裡的重點關注對象,張穩軍駐村以來,也是經常過去走訪,給其提供必要的幫助。

  “村集體種植基地分紅到賬了沒有?基地務工獎補呢?”10月11日下午,張穩軍帶著駐村工作隊的成員又來到孫洪彥家,除了例行日常走訪內容,重點查看了孫洪彥家的新增收入。當得知583元的基地分紅和500元的務工獎補都已經到賬,張穩軍高興地說,“分紅的錢來自種植基地等集體收益,務工獎補就是對在基地工作收入超過5000元的家庭進行的獎勵,全村共有14戶,鼓勵村裡的貧困戶依靠勤勞的雙手在基地多掙錢。”

  扶貧關鍵在“扶志”,有了擺脫貧困的志氣,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拔掉“窮根”。針對楊灣村的貧困現狀,張穩軍認為,在給貧困戶物質幫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其精神上的關懷和鼓勵,通過典型性的扶貧工作來帶動和影響有等靠要思想的貧困戶,真正讓貧困戶在物質上脫貧、精神上奔小康。

  2018年8月20日,張穩軍駐村剛好一個月。當天上午,貧困戶家庭的小夥子楊建國找到他,說打工返鄉想養雞,但家裡不支持,希望他能給個主意。雖然張穩軍對養殖並不在行,但依然熱心地和楊建國一起分析了當前養殖面臨的成本、疫情、銷售、環保等因素,並一再提醒他要謹慎養殖。沒想到,創業心切的楊建國第二天就到了無錫,和一個廠家簽訂合同,把剛孵出的小雞領回來了。但後期散養的場地、銷售等都沒有著落,供應商又開始在飼料、大棚等方面進行扯皮,最終協商無果。張穩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帶領工作隊到處幫他物色散養場地,並通過一個當地企業家解決了他的銷售問題。“返鄉創業不能光憑滿腔熱情與勇氣,有了吃苦耐勞的準備,還要熟知當地環境,靠技術、靠知識,才能走得更好。”

  40出頭的貧困戶王明忠,因身患重症肌無力,二十多年來多數只能躺在床上,連坐起來都得靠人幫忙。張穩軍瞭解他的情況後,就經常過去走訪,和他談心,鼓勵他樹立生活信心。如今的王明忠在父母幫助下開了一個小超市,見人很熱情、很健談,對黨的扶貧政策充滿感激,對幫扶幹部也非常感謝,並且加強文化學習,在不少網絡平臺上發表小說四十餘萬字,他說:“希望用自己的積極態度,影響貧困戶自強自立。”2018年,王明忠被評為利辛縣十大勵志脫貧典型之一。

  村裡有個叫王皖瑩的10歲女孩,四年前身患白血病,家庭因病致貧。她父母及她本人一直沒有放棄治療,因自費費用太高,家庭已很難支撐。但即使在病重的時候她也沒有放棄學習,稍微穩定之後立即進入學校,在老師眼中是一個樂觀、好強、品學兼優的孩子。“自從我認識這個孩子後,她的樂觀、溫和,一直感動著我。我知道,這就是希望。”張穩軍說,“希望村裡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立自強、永不放棄,都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不論是貧困戶還是一般戶,我早就說過,如果是因為家庭貧困上不起學,我來想辦法,不能讓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輟學。”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作為如今的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張穩軍深知“知識改變命運”,也深知扶貧“扶志”的重要性,“讓孩子們有志氣去學習,而不是給倆錢,就這樣吃點喝點混日子。如果一代代不上學,就只能繼續務農、吃老本。如果你去多學點知識,就算回來務農,感覺也會不一樣。”

  勇擔使命富村民

  因為宿舍距孔雀園很近,每天清晨,張穩軍都會在此起彼伏的孔雀鳴叫聲中醒來。春去秋來,轉眼已經駐村一年多了。

  2018年7月19日,經過十多個小時的車程,43歲的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總監理工程師張穩軍從北京來到了楊灣村,從一個國企的管理幹部,一下子成了一名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雖然在湖北天門農村生活了近二十年,但面對熟悉而又陌生的楊灣農村生活,面對眼前起伏的大棚、挺立的玉米、殘缺的房屋、貧困的家庭,他還是感到了肩頭擔子的沉重。

  “當初的楊灣村是周邊比較有名的‘落後村’‘軟弱渙散村’,我來了第一件事就是抓黨建,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張穩軍說,通過換屆,形成了有戰鬥力和凝聚力的村“兩委”班子。積極聯繫各級部門,爭取各類扶貧資金,建設了新村室及廣場,完備了村室辦公條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張書記到村以來,非常重視黨建工作,規範‘三會一課’制度,每月定期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積極開展‘一課一片一踐’活動。七月份還開展了表彰優秀黨員和‘楊灣好兒女’活動,充分調動村‘兩委’班子和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了積極向上的脫貧致富的氛圍。”利辛縣委組織部選派幹部、駐村工作隊成員蘇金旗說。

  啃掉脫貧“硬骨頭”還是要靠產業。在抓好黨建工作的同時,張穩軍開始謀劃村裡產業發展佈局。他帶領工作隊及村‘兩委’班子先後考察了谷城什錦孔雀養殖基地、太和孔雀公主養殖基地等企業,投資190萬元著力打造的蔬果種植扶貧基地和發展鱔魚養殖、藍孔雀養殖,進一步增加楊灣村集體經濟收入。為推進楊灣村農產品儘快打入市場,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他為楊灣村註冊了“皖灣”牌商標。“商標使用權屬於楊灣村集體,前期免費使用,形成規模後,將按照銷售額進行一定的收費。遠期,我們正在做一個楊灣村產業五年規劃,五年後村,集體收入有望達到200萬元。”

  抓強產業抓民生,進一步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在張穩軍的主持下,80餘盞路燈遍佈主要道路,結束了村民晚上摸黑出行的歷史;700多米東王莊到楊灣莊的水泥路,真正實現了“組組通”。同時他爭取公司支持,在楊灣村開展“救急難”行動,發放3萬餘元慰問因大病需要救助的困難黨員、群眾。先後組織4家愛心企業為楊灣小學捐贈20餘萬元教學設施和學生用品,極大改善了辦學條件和學校形象。“楊灣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未脫貧的還有7戶18人,今年計劃脫貧5戶15人,剩餘2戶3人到2020年全部脫貧,到時整個楊灣村將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張書記給我們村帶來了很大的改變,產業發展很快,群眾受益很多,基礎設施也逐步完善,他做的每一件事,楊灣村民都深深記在心上。”楊灣村總支部副書記李耿激動地說。

  “張穩軍同志作為一名選派的駐村扶貧幹部,堅持抓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為楊灣村貧困戶增加了收入,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分管全鎮脫貧攻堅工作的胡集鎮政府主任科員劉峰表示,今後全鎮將以楊灣村作為脫貧攻堅領頭雁,努力實現“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高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夯下堅實基礎。

  2020年,楊灣村將重點發展236畝的小麥、南瓜套種模式,“同時計劃投建一個醬菜廠。”張穩軍滿懷憧憬地說,到時將帶動整個楊灣各類農產品邊角餘料的利用,使邊角餘料市場價值突破農產品本身,讓更多的村民尤其是貧困人群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