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进化论,人类学百年面壁:保守主义作为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佛蒙特大学的W.A. 哈维兰教授(1934-)教了一辈子人类学,他主编的教材《文化人类学》堪称经典,迄今已经出版了15版。

摒弃进化论,人类学百年面壁:保守主义作为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在2001年第10版教材中,他这样定义“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种族中心主义的术语,它用来指一种全球性的变迁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的、非工业社会努力去获得‘先进的’工业社会的诸种特质。尽管现代化一般被假设成一件好事,也确有某些成功之处,但它往往导致一种新的“不满文化”,希望水准远远超过个人当地的机会。有时,现代化还导致人们不愿抛弃的价值和习俗遭到摧毁。"

从2011年第13版教材开始,“现代化”的定义就变成了: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

的术语,它用来指一种变迁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的、非工业社会获得技术复杂社会的特征。全球化就是通过加速现代化来连接全世界。尽管现代化一般被看作一件好事,但它往往导致珍贵的习俗和价值被摧毁,使得很多人不安、迷失方向和沮丧。”

看出其中的区别了吗?人类学家这才开始承认现代化蕴含着某种进步

人类学家为什么不承认社会存在发展阶段和“进步”?

人类学主动“面壁”


其实,人类学的发端恰恰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方向性的领悟。

摒弃进化论,人类学百年面壁:保守主义作为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十八世纪的欧洲,英国人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机器替代人的劳动,短短几十年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工业需要原材料,商品需要市场,商人挽着资本和枪炮开始走向全球,世界眼花缭乱的种族和文化于是尽收眼底。这种刺激远比达尔文的小猎犬号航行更为直接。谁是先进的谁是落后的,一目了然。西方人优越感顿生的同时,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社会是进化的

十九世纪,美国人刘易斯·摩尔根(1818-1881)凭借对印第安人社会的熟悉,写了一本《古代社会》。他认为人类社会在进化,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人类学开宗立派的鼻祖,英国人类学家E.B. 泰勒(1832-1917)也赞同社会发展阶段论,还对文化进化的“多线索”机理做了很多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

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人类学开始认为"

进步是一种偏见",社会进化的研究在西方理论界被彻底清扫和摈弃。

摈弃社会进化研究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造成了巨大人道灾难延伸阅读《人文与科学的首次亲密接触: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类似理论被人深恶痛绝;

二是西方殖民扩张进入最后阶段,殖民地社会治理矛盾日益突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入理解有利于统治者化解冲突,文化比较研究有了用武之地;

三是社会理论研究被美苏冷战所左右,各自教条化,社会科学凋敝。

于是,人类学进入长达一个世纪的"面壁",只进行文化比较研究,代表人物:

一是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家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他被誉为“民族志之父”,开创了田野调查的系统研究方法。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费孝通(1910-2005)是他的学生;

二是美国文化相对主义人类学家博厄斯(1858-1942),他成功地把西方人类学的研究中心转移到了美国,博厄斯学派完全主宰了美国的人类学研究,他们批判人类进化论、嘲笑摩尔根,反对种族主义、坚持文明多样性,反对任何对进步的定义。

学界“平反”摩尔根


用“冒天下之大不韪”形容重建文化进化论的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1900-1975)是贴切的。博厄斯学派主宰人类学讲坛时,他就像那个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小孩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进行学术思想审查时,怀特的研究被怀疑是“亲苏联的”,可他却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在怀特不断努力下,1958年,正值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100周年,美国人类学学会公开恢复了摩尔根的学术地位和名誉,关于人类社会进化的理论研究也得以继续展开。

摒弃进化论,人类学百年面壁:保守主义作为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随后,莱斯利·怀特于1964年当选了美国人类学会主席,达到他个人职业荣誉的顶峰。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怀特的很多精力浪费在跟博厄斯学派讲一些浅显的道理,他的文化进化研究既有成果也留有很大遗憾。

怀特错过“信息转向”


怀特的重要著作《文化科学》发表于1949年,《文化的进化》发表于1959年。因此他在思考“人类大问题”的时候,也正是香农、维纳、冯·诺依曼、麦卡洛克等信息专家们兴奋于“

信息转向”的最高峰时期。

怀特率先把“符号”引进了文化的定义,他认为“符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文化是依赖于符号的使用而产生的现象的种类,包括物体、行为、思想和态度”。这个定义在告诉我们,怀特已经无限逼近信息转向。可惜,彼时的怀特还忙于跟博厄斯学派以及麦卡锡主义缠斗,争取学术研究的基本空间,根本没机会参与最前沿、最顶尖的“信息转向”思想沙龙(梅西会议1946-1953)。

摒弃进化论,人类学百年面壁:保守主义作为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多次出席“信息转向”思想沙龙的人类学家是玛格丽特·米德(1901-1978),她是大名鼎鼎的学界名流、杰出女性(与居里夫人、珍·古道尔齐名),还曾担任过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席。她虽然屡被邀请出席,却由于她的研究方向具体和范围局限,没能激起任何思想火花。

米德是博厄斯学派的著名人物,主要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排斥人类进化思想,因此“信息转向”涉及的关于宇宙、生命、意识、人类社会这些庞大的哲学问题,很难与她的学术研究产生交集

文化进化论的进展


怀特尝试把定量研究和物理学带入文化人类学,这在人类学领域是一个创举。

他以技术进步作为主干,描述了文化的一种系统结构:技术系统(T)、社会学系统(S)和意识系统(I)。

他又以能量利用作为进步的衡量标准:基于“文化是人类用来支配能量服务自身”的认识,他认为“每人每年消耗的能量×能量利用效率”就是文化发展的程度。

据此,他进一步用能量把人类分为四个时代:采集狩猎利用自身躯体能量、农耕养殖利用太阳能和畜力、工业动力革命利用化石燃料,以及未来大范围的核能利用

摒弃进化论,人类学百年面壁:保守主义作为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怀特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影响力的文化进化理论,因此,他的学生埃尔曼·塞维斯(1915-1996)在《文化进化论》(1971年)中还提出了三方面的问题:

1、进化的单位是什么?是普遍的文化阶段?不同的制度?

2、进化的方式如何?是靠固有的进步?人类理性的提高?适者生存?

3、进化的主要动力在于何处?是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中?劳动的不断专业化?政治发明?还是在宇宙的普遍性中?

对这些基本问题依然困扰,充分说明了人类学的社会进化学说至今还是一片空白。

思考:保守主义过犹不及


保守主义对传统和习俗的坚守、对自然和人类的敬畏,经常被视为一种道德。

长达一个世纪,人类学学术研究被保守主义所困,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已经深入了其他社会学科。

著名的保守主义者、曾任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的塞缪尔·亨廷顿(1927-2008),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本来是保守主义者的“和事佬”文章,尊重文明多样性,不去计较谁比谁进步,希望促进整个世界“文明的对话”。

摒弃进化论,人类学百年面壁:保守主义作为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然而,它刚发表就被认为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预言”,如同俄狄浦斯王子出生时被神祗预言会“弑父娶母”,国王就把他丢弃了,而后种种奇遇,最后果然预言发生。如果没有这个预言呢?

保守主义本身就不是一个能提供完备方案的思维模式,它最佳的作用是为激进行动“踩刹车”。

当“和事佬”也是门技术,关键在于抓准出场时机——事态激化之前。出场太迟或者太早,“和事佬”都容易被利用而变成“搅事棍”。

“和事佬”的英文叫Peace-maker,希望有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