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引爆點,引爆潮流的三個法則

如何引發一次流行潮?

《引爆點》的作者格拉德威爾告訴我,無論你想引爆什麼文化都離不開三個要素: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和環境威力法則。

這三種法則具體是什麼,為何能夠引起流行潮?我們來逐個分析下。


拆書:引爆點,引爆潮流的三個法則

個別人物法則 :聯繫員 = 人格魅力體


什麼是個別人物法則?

個別人物的重要性在這些特別人物中,有人意識到時尚趨勢,然後通過社交關係和積極努力,再加上自己的熱情和個人魅力便把信息傳給了大家。

個別人物法則包括三個重要的類別人物,分別是聯繫員,內行,推銷員。

這三種人是我們每個人同外部世界相聯繫的紐帶——無論我們是否承認,在我們的朋友中,大多數人可能是由聯繫員介紹給我們的。

聯繫員:聯繫員具有那些特點呢,一是結識人比較多,認識不同類型不同行業的朋友。二是擁有建立社交關係的本能和天賦,能維繫社交關係,並建立聯繫,三是具有截然不同的世界視角,善於發現不同人身上的優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們多數人在忙於選擇自己喜歡的朋友,而聯繫員卻能發現任何人的閃光點。

內行:內行顧名思義就是那些擁有並懂得知識的人,是信息傳播的專家,信息經紀人,他們存在於各行各業和各類社會組織中。他們喜歡收集和總結整理信息,能快速的篩選各類有用信息,並有積極傳播這些信息的慾望。

推銷員:推銷員擅長髮信息推銷出去,擁有充沛的精力,積極主動的熱情,並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與人交流時會迅速的調整語言的邏輯性。


拆書:引爆點,引爆潮流的三個法則

總結來說,聯繫員,內行,推銷員也可以是具備以下特徵的人。

1. 他們跨多領域交際,但是其中又有圍繞一箇中心,有一個共同的屬性標籤;

2. 具有敏銳的觀察性,能夠快速的從信息中汲取有價值的信息,並將其轉化提煉應用,這是一種天賦;

3. 非常善於社交,能夠積極主動的鏈接各種人際關係,能迅速的突破陌生社交環境;

4. 很多事物發展的中心,他們善於組織,積極主動,能成為各種圈子的焦點;

5. 是一個內行,是發起口頭信息傳播浪潮所涉及的三類人中的第二類,內行與眾不同的關鍵之處在於,他們並不是被動的接收信息,更不是僅僅關注儘可能少花錢買咖啡的辦法;而是一旦發現了這種辦法,他們就會把它散步出去;

6. 具有“超感染力”,這是一種人們幾乎沒有意識到的基本生理能力。就像所有專業人員應該具備某些特點一樣,有些對超感染力的掌握比別人要強的多。


拆書:引爆點,引爆潮流的三個法則

附著力因素:會說人話=視覺化、具象化、可操作化


我們都知道在現代這個信息飽和的商業社會,酒香也怕巷子深,既使是好產品,沒有好的廣告來包裝,幾乎也是不可能引爆大眾流行的。

那麼什麼樣的廣告才能引爆大眾流行呢?

《引爆點》告訴我們,會說人話的廣告才有可能促使人真正行動。

什麼是說人話呢?簡單說就是那些能喚起人本能的信息,人的本能有喜、怒、哀、樂、貪、嗔、痴等等情緒,如果你的廣告信息能直接刺激到人的本能,你就是在說人話。


拆書:引爆點,引爆潮流的三個法則

比如《增長黑客》一書中的例子,關於安迪.瓊斯的,2008年,當安迪加入Facebook負責用戶增長時,公司設下的指標是,必須在12個月內獲得2個億的新增用戶。

他們經過海量的用戶分析後,推出面向用戶提供帶有個人Facebook基本資料的博客小掛件,用戶可以將小掛件的代碼粘貼到自己的公共主頁或者博客上,對外展示炫耀。

結果,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掛件每月為Facebook帶來了數十億次展示量、千萬次點擊量和百萬級的註冊量。並且,隨著用戶基數的激增,更多人願意在自己的博客網站上貼出小掛件,以爭取更多的好友和互動。這也是增加信息附著力的有效例子。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在十年前,要賣一款新出的大容量mp3,你會怎麼說?“ 8g存儲,輕薄小巧,樂享生活!”如果這麼說,刺激的就是人腦中的理性部分,因為它是數據的(8g存儲),是抽象的(輕薄小巧),是概念的(樂享生活),然而大腦是記不住的。

大腦的本能是由我們的爬行所腦控制的,爬行腦只能記住視覺化的、具象化的、可操作性的東西。我們再來看看蘋果是怎麼做的,“ iPod:將1000首音樂,裝進你的口袋 ”。1000首音樂比8g存儲具體多了吧,裝進口袋既能顯示它的輕薄,又能讓你想象走在路上輕鬆愜意聽歌的樣子,這就是視覺化和可操作化。

大家要記住,能刺激我們本能的信息都具有三個特點:視覺化、具象化、可操作化。


拆書:引爆點,引爆潮流的三個法則

環境威力法則:從眾心理=環境的重要性


說完了小眾角度,我們再來從大眾角度看看流行是如何被引爆的。從眾心理學裡面有個著名的破窗理論,說的是一個窗子破了,如果不及時維修,大眾就會不自覺的去把整個房子的窗子都打爛。

《引爆點》這本書告訴我們,流行也一樣,都是從一個很不起眼的改變開始的。

舉個例子,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紐約,一年要發生2000起以上的謀殺案,紐約地鐵更是地獄般的重災區。為了降低地鐵裡的犯罪率,新上任的地鐵總監岡恩,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將大部分的地鐵警力都用在了,清洗地鐵塗鴉和嚴查逃票現象上。

事實上,效果真的是立竿見影,數年之後,地鐵上的犯罪率下降了75%以上。這些不起眼的塗鴉和逃票現象,正是引爆紐約地鐵犯罪流行的那扇“破窗”,也可稱之為引爆點。

另外就是,150原則。

英國人類學家鄧巴在調查了遍佈全球範圍的21個原始部落之後,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這些原始部落都有一個幾乎相同的人數規模,你肯定猜到了,那就是150人左右。這是因為人腦能同時處理關係的上限就是150人的社交圈,一旦突破150人,協作便開始走向低效。

150人法則告訴我們,如果你想在一個圈子裡面引爆流行,這個圈子最好不要超過150人。

嗯,如果你能引爆一個150人以下的高質量社群,你就有可能引發一場流行潮。


最後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引爆點》的三大法則:

要引發一個流行,必須要有這三個條件:人格魅力體的參與、會說人話的廣告、再創造一個隨大流的小眾環境。做好了這三點,說不定就能引爆一個產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