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亡:功過混沌處,有史難說清

讀史總愛兩相比較,明末同清鴉片戰爭就有不少相似之處。明末武人如果在抗清戰爭中殉國,一般都會贏得一個“民族英雄”的稱號。而文人則相反,不管你如何憂國憂民,費盡心機地為國籌謀,結局總是不好。輕則昏庸弄權,重則資敵賣國。清鴉片戰爭時亦是如此,武人如那關天培、陳化成一眾,都青史留香;而那些文臣們,幾無一個是被後世稱頌之人,即使是如林則徐這樣一等一的大忠臣,現在也是謗議多多。原因其實很簡單,結局在那兒擺著,誰也脫不了干係。

鴉片戰爭之前,大家都爭著去廣東做官,肥缺嘛,這自是可以理解的。但及至同英人戰事起,這兒就成了個苦差事,誰都不願來此趟這混水。那些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官僚們,對同洋人打交道實在地外行,什麼通商、什麼契約,英吉利法蘭西地好複雜。因此都避之不及,哪怕是官階升遷也沒多少吸引力。但有個人是例外,他就是被時人譏為“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葉名琛。

葉名琛,字昆臣,湖北漢陽人。道光十五年進士,授編修。出為陝西興安知府。歷雲南按察使,湖南、甘肅、廣東布政使。後因功擢廣東巡撫,又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俘虜,死於印度加爾各答。

知道他還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除了知道他這所謂“六不”之謂,還知道他是朝服禮冠地坐在朝堂上,等著人家還抓,最後被活活餓死。正是這個原因才印象極深。所以,感覺他不僅是庸才,而且是奇葩。


大清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亡:功過混沌處,有史難說清


​他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他家是漢陽名紳,祖上曾經是成功的商人,商而優學,到葉名琛這輩上,已經是幾代為官做宦。他是按照正宗的仕途,以政績一步步做上來的,如果不是後來攤上“夷務”栽了,葉名琛多半也是一代名宦。

他在前期著實還是有兩把刷子,想兩廣在那“洪逆”猖獗之時,葉名琛作為廣東巡撫,比那隔壁的向榮可強多了。作為洪秀全的家鄉,在他的鐵腕下,終未能使其在廣東成事。反觀那廣西巡撫向榮,一生跟在太平軍後面行追剿事,最後被活活累死在江南大營。

在他處理兩廣事務時,確保境內安定,憑手中戰力極差的綠營和鄉勇,為朝廷保住了稅賦之地。故而也贏得了咸豐的嘉獎。他不僅被加賜太子少保,並且還被後來的道光皇帝封為一等男爵,這在漢族官員爵位的賞賜上,是個很讓人羨慕的榮耀了。以此來看,這個時候的葉名琛的業績是不輸於任何一位能臣的。


大清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亡:功過混沌處,有史難說清


但是,進入近代史的兩廣,因為同西方列強打交道,早已被攪得是一團地糟糕,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那些賢臣能吏,無不栽在這裡。自從林則徐開始,任職者就沒有好結果。林則徐被充軍新疆,琦善被定為“斬監侯”,耆英被賜自盡,徐廣縉被下獄抄家。,他們一生的轉折點都在兩廣總督任上,而這葉名琛也未能倖免。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葉名琛一生的分水嶺,他由一位能臣和名臣,瞬間轉向了昏聵怪誕的庸臣。及到後來,他的形象又被刻意醜化歪曲,不僅成了十惡不赦的民族罪人,而且還是一個類似小丑一般的人物。

葉名琛自開始在廣東當巡撫之時,就協助耆英處理外事,他深知其艱難。及至他升至兩廣總督獨當一面時,時局是更加維艱,實在是個多事之秋。不僅因太平天國而招致遍地烽煙,還要保障貿易,維持兩廣稅賦,為陷於困境的朝廷分憂。但最大的憂患還是來自於那洋人。

我並不是在此為葉名琛叫屈,因為這個時候的朝廷,完全地沒個章法,讓神仙來也是弄不好的。也許皇上是被那“長毛”弄得個頭暈腦脹了,他一邊讓葉名琛多弄錢來支撐戰事,一邊又要把前來通商的洋人統統堵住,不讓他們前來做生意,所以對外貿易全部癱瘓。至於洋人們提出的要按以前條約履約,這個早就不在朝廷的考慮之列了。

所以,這個時候擺在葉名琛面前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一邊是洋人要按原來簽訂的條約,進城履約通商;另一方面是朝廷交待的是不要同他們交涉,少囉嗦,儘量不同他們打交道,不讓進城,不進行交易。所以,作為臣子的他,一方面不能違背皇帝的旨意,另一方面又要被列強扣上違約的罪名。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個敷衍,就是個拖,他不是不作為,是不知道如何作,如何為。


大清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亡:功過混沌處,有史難說清


英國人仗著拳頭硬,當然不能容忍葉名琛這“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做派。他們一袋煙的功夫就轟掉了廣東水師,一頓飯的功夫就攻進了廣州城。葉名琛沒有逃跑,沒有自殺,他將頂戴花翎端端地戴好,穿好上朝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著英國人的到來。

英國人並沒有太為難他,不僅給他配了僕人,還讓他帶上愛吃的米糧和食物,將他押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在那裡,他一邊端著天朝大員的架子,一邊寫詩、作畫、見客。以“海上蘇武”自居,直到從中國帶來的米糧吃光,於是絕食,“不食周粟”而死。

“不戰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是葉名琛的標籤,其實,往細裡想一下,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答案。首先是不戰,廣東清軍主力全部調去打太平軍了,靠著臨時拼湊的鄉勇能戰嗎?想那僧格林沁何等驍勇,八里橋之戰,數萬精兵,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嘛。

再說這個“和”,這是葉名琛能決定得了的嗎?要和也得有皇帝的旨意,就是有了,也許一樣會落得琦善一樣的下場,同賣國無異。並且,議和是雙方的事,你靠一些長矛大刀之人,有何本錢同洋槍洋炮的洋人去講“和”。

戰都不能戰,就不用遑論什麼守了,紅纓槍對來復槍,即使後來那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你要靠用什麼“女人穢物”在城牆上,向著洋人劈頭澆下去就能守住城池,只能是為後世恥笑。


大清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亡:功過混沌處,有史難說清


地方官守土有責,大清律有規定,凡遇戰事,地方官不可以離開自己管理的地域,逃走必被處死。對失城主將,只有戰死為上策,自殺殉國次之。至於逃跑和投降,那都是滅族的大罪。而這兩條路,對以忠臣自居的葉大總督來說,那根本就不在考慮之列,也是他不恥為的。

那麼他為什麼不選擇以身殉國呢?這就要說到葉名琛的幼稚了。他以為被捕後,英軍會將他帶到英國去,這樣他就可以面見英女王,同她當面理論。他曾說:“當時聞夷人慾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翼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彼時此身已置之度外,原欲始終其事。”以此來看,這葉大總督也迂腐到家了哈。

以上就是為什麼這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緣由,隨著“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的評價風靡海內,也導致《清史稿》據此總結葉名琛:“頗自負,好大言。”從而給他定了性。

戰爭敗了,又簽訂條約了,面子也丟大了,大清天朝總要找個人來頂雷,於是,這葉名琛便悲催了。


大清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亡:功過混沌處,有史難說清


按說,如他這一級的大吏被捕,朝廷怎麼說也得要進行營救吧,比如類似“換俘”,或者用其它條件來進行交換。但可惜的是,咸豐關心的只是怕英人以此來要挾,所以特發聖旨曰:“葉名琛辦事乖謬,罪無可辭……該督已辱國殃民,生不如死,無足顧惜。”可憐的葉名琛就這樣,被咸豐如一隻喪家狗般的給拋棄了。

葉名琛在異域絕食而亡,臨死前英國人問他有什麼遺言,葉名琛只說了八個字:辜負國恩,死不瞑目!就這樣一代封疆大吏在異國他鄉,為了國家氣節絕食而死,而在生他養他,他又為之操勞一生的國家,卻淪為笑談。當他的屍體運回國內後,咸豐對他沒有一點的恩典,家人只得草草下葬了事。

對葉名琛的評價是很困難的,他作為一箇舊官僚,在那個多事之秋有著很多的無奈,他自有其歷史的侷限,在外交上也顯得無所作為,很是平庸。但他絕對不是投降派,而是一個忠於清廷的堅貞之臣。

站在當時最理性的角度,莫過於以外交讓步謀求和平,爭取時間變法強國。但,讓步即賣國,誰敢呢。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替葉名琛思考一下,他最好的辦法和做法應該是什麼呢?答案也許只有一個,那就是,帶幾個不怕死的新兵同英人血戰,忠烈殉國,說不定,也能贏得個民族英雄的桂冠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