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名琛:“六不總督”還是“海上蘇武”?被俘餓死在印度

作為一個傳統的封建士大夫,葉名琛無疑是佼佼者。在面對時代的大變局,葉名琛則不合時宜,自然為時代所摒棄。

葉名琛:“六不總督”還是“海上蘇武”?被俘餓死在印度

葉名琛

葉名琛,晚清重臣,任兩廣總督。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因其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作為,被稱為“六不總督”,成為史家鄙夷的對象。他戰敗被俘,囚禁海外期間,又自喻為“海上蘇武”。同一個人,他評與自評,迥然不同。差異為何如此之大,究竟哪個才是其真面目呢?

01

彪悍的升遷之路

葉名琛的前半生是絕對開掛的人生。

葉名琛生於1807年,祖上經商,家庭優越,生活富足。在少年時,葉名琛就展露出過人的讀書才能,妥妥的學霸一枚。學習好,考試運氣又好,葉名琛26歲的時候高中進士。

學業優等生的葉名琛,在中進士後,因為有潛質,被選為庶吉士,在翰林院編編書,也給皇帝講課。清朝的翰林院中進士平均年齡37歲,葉名琛比平均值整整早了十年。

他與清朝大名鼎鼎的曾國藩(27歲中進士)、李鴻章(24歲中進士)等人,屬於同一陣營。從這個角度來看,葉名琛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一小撮人中的一分子。

彪悍的人生有時候真的讓人眼紅,葉名琛堪稱是升遷大神。

在翰林院幹了三年後,葉名琛被提拔去陝西興安當了個地級市的市長。自此平步青雲,一路高升,升遷速度堪比坐著火箭。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葉名琛升任廣東巡撫,二品大員。咸豐二年,葉名琛又被提拔為兩廣總督,成為大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吏之一,這一年葉名琛剛好43歲,比晚清名臣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要年輕四五歲,他們都是在四十七八歲的時候,才成為封疆大吏的。

43歲即官至總督,這年紀,正好年富力強。這位置,正可大幹一番。

葉名琛彪悍的升遷之路,絕對開掛的人生,讓多少同僚羨慕嫉妒恨啊!

02

提拔升遷有妙招

1840年,中英爆發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自此中國進入了幾千年未有的變局。在這場大變局中,清朝很多官員因為處置不當,落得個丟官罷爵的下場,葉名琛卻能處變不驚,屹立不倒,全憑著他秉持了中國古代官員千年不變的做法。

葉名琛:“六不總督”還是“海上蘇武”?被俘餓死在印度

1840年後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內部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外有列強虎視眈眈。頭緒繁多,許多官員驚惶失措,不知該抓哪一頭。葉名琛和曾國藩一樣,卻認準了一頭,積極鎮壓農民起義。

太平軍發端於兩廣地區,在葉名琛任廣東巡撫時,廣東也是起義不絕。

三十年,平英德土匪,被優敘。咸豐元年,殲羅鏡會匪吳三,加太子少保。二年,廣縉赴廣西督師,命名琛接辦羅鏡剿捕事宜,出駐高州。是年秋,羅鏡匪首淩十八就殲……廣時廣東盜賊蜂起,……近省之佛山、龍門、從化、東莞、陽山、河源、增城、封川,韶州之海豐、開建,潮州之惠來,肇慶府城及德慶並陷,先後克復。鄰省軍務方亟,糧餉器械多賴廣東接濟,名琛籌供無缺,益得時譽。 
——《清史稿·葉名琛》

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讓曾國藩、李鴻章發跡,也讓葉名琛在官場上一路亨通。太平天國好漢們的頭顱與鮮血,染紅了他們的花翎頂帶。

葉名琛:“六不總督”還是“海上蘇武”?被俘餓死在印度

太平天國起義

在內患與外夷之間,葉名琛選擇了清除內患,這個見效快風險小的捷徑。當然,在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他也不得不與外夷周旋,兼顧著和外國人打交道的任務。1856年,在英軍進攻廣州城的危難時刻,葉名琛仍然心繫剿匪,將鎮壓太平軍作為工作的重心。他的奏摺,上達天聽,捷報頻傳,寫的都是剿匪的那些事兒。

四年(1856),廣州群匪擾及省城,遣將分路進剿,連戰皆捷。 
——《清史稿·葉名琛》

從傳統角度來說,葉名琛能夠維護地方穩定,維護皇帝的利益,是一個稱職並且有能力的官員。

不料,英國人攻陷了廣州城,葉名琛被生擒。在被俘上船前,葉名琛還讓僕人從家裡帶糧食,不吃英國人的一粒米,一口飯,最後餓死在印度,氣節堪比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說實話,作為晚清的重臣、兩廣總督的葉名琛,不論是從業務角度(鎮壓起義、維護統治),還是精神認同角度(對皇帝的忠心),都堪稱一代能吏。被俘期間,他拒不投降,保持氣節,所作所為確有蘇武之遺風。

從葉名琛被俘後的詩歌裡,我們也能一窺其才情、無奈和精神風貌。

零丁洋泊嘆無家,雁札猶傳節度衙。

海外難尋高士粟,鬥邊遠泛使臣槎。

心驚躍虎茄聲急,望斷慈烏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舊返,隔牆紅遍木棉花。

03

外交短板誤一生

如果葉名琛能拿出來鎮壓農民起義的幹勁來同外國人打交道,那他的一生可能會重寫,但在實際中,他採取了同大多數清朝官員相同的態度——蔑視。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五口通商,英人要按約定要派領事入廣州城,時任廣東巡撫、二把手的葉名琛配合總督徐廣縉,借廣州百姓反抗洋人的民意,發動百姓,嚇得英國人不敢提進城的事情。

葉名琛:“六不總督”還是“海上蘇武”?被俘餓死在印度


“二十九年,英人慾踐入城之約,名琛偕總督徐廣縉堅執勿許,聯合民團,嚴為戒備。”

這件事的成功給了葉名琛極大的自信,認為洋人極好控制。當然,作為一個有素質的官員,葉名琛在一些外交事件中處理的還是很得體的。1856年爆發了亞羅號事件,葉名琛的處理就得到了馬克思的讚譽。

葉總督有禮貌地、心平氣和地答覆了激動的年輕英國領事的蠻橫要求。……海軍將軍態度蠻橫,大肆恫嚇,中國總督則心平氣和、冷靜沉著、彬彬有禮。
—— 馬克思《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

一世英名,毀於一旦。葉名琛所有美好形象,都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進行丟失殆盡。

英軍進攻廣州城時,葉名琛傳令:“該夷如無動靜,兵勇毋須挑釁”(《咸豐夷務》卷十七,39頁),當時的湖南巡撫駱秉章如此描寫葉名琛的行為“以淵默鎮靜為主,毫無佈置,惟日事扶鸞降乩,冀得神佑”(《咸豐夷務》卷十八,11頁)

面對戰爭的這種“鎮靜”,葉名琛採用“不戰、不和、不守”的策略,正是這種不作為、不理性行為,最終徹底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兩日後,廣州被佔領,包括葉名琛在內城中全部清朝官員都成了英軍的俘虜。

04

悲劇人物有先兆

作為清朝的地方大員,葉名琛身上體現出了很高的政治素養。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葉名琛“駕炮擊總督署,司道冒煙進見,請避居,葉相手一捲書危坐,笑而遣之”(薛福成《書漢陽葉相廣州之變》),其表現比柏貴之流,不知好到哪裡去了。他戰時臨危不懼的氣概,被俘後堅貞不屈的氣節,應為後人仰慕。

葉名琛:“六不總督”還是“海上蘇武”?被俘餓死在印度

第二次鴉片戰爭,北塘炮臺英軍攻入口內部

但是,封閉自大的葉名琛,在大刀與火炮對抗中,其氣概與氣節又顯得格外的可憐和悲愴。

作為一個傳統的封建士大夫,葉名琛無疑是佼佼者。在面對時代的大變局,葉名琛則不合時宜,自然為時代所摒棄。

比葉名琛稍早一些的林則徐,開眼看世界, “師夷長以夷制夷”,為中國人打開了一個看世界的窗口,所以,他成為了民族英雄。葉名琛則固步自封,未能與時俱進,最終他成為了時代的悲劇。

葉名琛的失敗,實際是那個時代的失敗。他的行為,誤國又誤身。他自詡的“六不總督”,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是,相比他自喻的“海上蘇武”,還是要貼切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