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思裡的雜音 楊德振

今天是2020年4月4日,全國舉行盛大而隆重的公祭日,哀悼在庚子年初春被突如其來新冠肺炎奪走生命的同胞和為抗疫防疫、治病救人而犧牲的醫務工作者和英雄們。全國下半旗致哀、人們靜立默哀三分鐘,汽車、輪船、火車鳴笛……江水嗚咽,山川悲鳴,祖國母親肝腸寸斷,億萬同胞淚飛如雨;神州大地莊嚴肅穆,悲慟之情感昭日月。所有形式的背後,是生者對死者的真切思念表達和對生命敬畏、敬重的詮釋,還有對英雄與先烈的無限緬懷與崇高禮讚。

此時,我還宅湖北疫區的老家裡。雖然家鄉麻城已解除封鎖和交通管制,我想等武漢4月8日全面解禁後再回廣州上班;我要與湖北人民尤其是武漢人民一道,患難與共,休慼相關,戰鬥在送走“瘟神”的最後一刻。那麼艱難欲哭、封閉苦悶的日子都熬過來了,不在乎耽誤回程的這幾日。

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一個習俗、時節和形式,表達著對先祖的無限追思與感恩。今年這個清明節更顯得凝重和內涵飽滿。經過長達七、八十天的生死考驗與病毒肆虐,廣大疫區人民對能夠健康的活著和倖存下來,已是感天拜地,真心地感謝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新時代;因此在這個節裡,人們對現時擁有的幸福又多了一層領悟和感覺,對已與大地融為一體的列祖列宗更是追思撫遠、追根溯源,寄託著無盡的哀思。

曾子在《論語學而》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個忘掉祖宗的人或忘掉祖宗恩德的人,其家風肯定不正或家景肯定凋敝,其民風也會跟著變得糟糕。

我們緬懷祖先,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生命的來源;我們祭祀祖先和前輩,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我們的血脈和幸福歸宿,有他們勤勞、善良、勇敢的傳承基因和奮鬥的積澱基礎。每年祭祀他們,其實也就是提醒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最終要到哪裡去?!讓我們知道生命中的無常,洞悉生命有限,珍惜當下已擁有的幸福生活。

這幾日,在大別山深處祭祖的現場中,我見到一些家長帶著年輕的後人一起上墳祭祀先人,焙土、燒紙、燃放鞭炮、磕頭;年長的家長在磕頭時還唸唸有詞,有的祈望祖先保佑子孫世代平安;有的祝願先祖在另一個世界裡衣食不愁、錦衣玉食;也還有的人在祭祀時露出了人性的貪婪慾望,口口聲聲懇請祖先賜予子孫後代成為千萬富翁、成為人上之人……令人忍俊不禁。

先祖傳承給了我們血脈,怎麼還能指望先祖賜予我們榮華富貴呢?!這只不過是在浮躁年代裡個別人的一種美好祈望和祭祀中的雜音而已,千萬不能較真的去辯論。而要想成為財富的擁有者和“人上之人”,必須通過艱苦的打拼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而一味靠祖先來“庇護”、“福廕”,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祖先們長眠在土地裡,如果泉下有知,也會對後輩們失望和生氣的,這暴露了時下一些人急功近利、巴不得一夜暴富的思想,連祭祀這樣虔誠而莊重的場合,還有雜音出現,實不應該。

佛家講:“念念清明,時時當下”。意思是:不是要人們一個念頭都沒有,而是要每個念頭都了了分明而不為所動;念頭來,能覺察,念頭去,能不留。祭祖就是祭祖、懷念、追思、感恩祖先、先輩,念念清明,歸於本心,不要包含著各種慾望的動機和表達,這樣“清明”就能真正的讓人清明起來,達到身清心明、身心清淨。

2020年4月4日於湖北老家楊家河村

作者:楊德振(廣東作家、酒店職業經理人、心智研究專家)

地址:廣州市環市東路326號之一1704房

郵編:510060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13609023475


分享到:


相關文章: